公立老年公寓为何一床难求

16.10.2015  09:43

   昨日,南小街居委会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举行“寿星联欢会”,为老人们集体过生日,喜迎重阳节。另外,上滨河路社区还为辖区96岁的周兴等老人举办了穿千禧服照像等别开生面的生日会。曙光摄

  香格里拉社区的李先生给本报社区热线打来电话,称他现在想到一个公立养老机构养老,可打了多次电话都说,满了,住不进去,他想让记者问问,在西宁进个“养老院”就那么难吗?

  渐行渐近的“老龄化”时代

  带着李先生的问题,记者在重阳节前夕对我省的“养老院”现状进行了调查。“老龄化”时代渐行渐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了解,青海省于200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3.42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5.3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21%。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79.20万人,老龄化率将达到12.98%。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日益庞大并加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让养老问题成为不得不亟须严肃应对的课题。

  公立养老机构“排不上队”

  83岁的崔艺民老人已经在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住了近3个年头,每天读书看报、唱歌下棋,和一帮老人在一起的日子过得挺乐呵。他说,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在老百姓口中叫“老年公寓”,像这家养老院,现在想进都进不来。在采访中,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任主任说,这是事实,现在都住满了,好多人登记都住不进来。据记者了解,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是我省目前硬件设施最好、服务设施最完善的“养老院”,现有床位150张,已全部占满,本着出一个,进一个的原则,这里的确是一床难求。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收费标准是床位费、伙食费、暖气费每月1600元—2000元,目前,整个中心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为81岁,他们来自西宁及各州县的各行各业,其中多半是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健康高龄老人,另外有12人是失能老人,失能老人除正常的收费外,还需加特级护理费等。

  据任主任介绍,目前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联合省质监局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养老工作形成制度化、标准化。青海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作为改进养老机构的示范单位,把成功的运作方案逐步向我省其他养老机构推广。

  民办养老机构“吃不饱饭”

  与全国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一样,西宁的多所民办养老机构也都是吃不饱,有的甚至处于饥饿状态。据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西宁颐和老年乐园有关人员介绍,从2009年老年乐园成立,“养老院”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现在老年乐园一期(已建成)、二期(在建)共有床位500张,但现在一期入住的老人仅有100余名。

  “老百姓总觉得我们这里的收费很高,其实我们的收费与公立养老院差不多,各项配套设施也很完善,但就因为我们是民办的,所以老百姓还有点不待见,今后我们要加强宣传,要把我们的好讲出来。毕竟从不接受到接受需要一个口碑,也需要时间。”西宁颐和老年乐园负责人田玲无奈地说。

  据记者调查,民办养老院在医疗、服务等软件上的设施都是个人出资购买,赚不到钱很难更新设施,而公办养老院有政府支持,所需硬件设施的供给比较快速。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很多老年人从心理上无法选择民办养老院。

  改变经营模式是关键

  尽管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现在老年人的观念已经在悄悄地变化。日前,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老龄委和西宁市政府共同组织开展的2015年“青海省养老服务惠万家”活动让我省养老事业也在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据了解,随着兴建一批面向社会老人的养老服务基地、老年人住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本地化的养老服务品牌等措施的实施,将使我省65万老年人安享晚年。

  总之,养老服务本质上是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需要公共财政投入,需要社会资助和民间资本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只有把老年人的权益放在首位,养老困境才有尽快破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