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垦——在塔里木彩绘“秘密花园”

24.09.2015  18:49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24日电(记者潘莹)当今不少人热衷在涂色书上描绘彩色“秘密花园”,其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的岁月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南、西、北的兵团人,一直在精心手绘属于兵团的“秘密花园”。

  白的棉花,红的辣椒、番茄,黄的菊,绿的树,各色林果——丰饶的物产,把“死亡之海”映照得五彩缤纷、姹紫嫣红,防风林汇成的绿色栅栏,守护着美好家园。塔里木盆地周边数不清的黄色荒滩沙漠,被勤劳智慧的兵团人染成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眼下正是丰收时节,驻塔里木盆地东及东南的兵团第二师的焉耆垦区数万亩辣椒,因夏季气温高,比往年提前进入收获期,红灿灿的辣椒堆满晒场,蔚为壮观。

  种植了220亩工业色素辣椒的王庆军说,今年长势好,预计亩产干辣椒可达600公斤以上。正是靠王庆军这样的种植户,支撑了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基地的发展。

  同样红遍大地的还有番茄,是焉耆垦区及库尔勒垦区排名第一的经济作物,因光照充足,品质好,这里的番茄被制成番茄酱、晾晒成番茄干,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巴西等国,享有极高的国际美誉度。

  驻塔里木盆地北的第一师,盆地东的第二师,盆地西的第三师,盆地南的第十四师,都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风沙天气频繁,自然条件艰苦,为“不与民争利”,许多团场、连队布局在风头水尾。在这些荒滩戈壁履行屯垦戍边职责,兵团人的付出,外人往往难以想象。

  春季在第二师的34团采访,记者对目睹的景象至今记忆犹新:大风把刚出土的小苗吹倒一片,白色地膜被掀飞,挂在树梢上呼呼作响。

  人们忙着抗灾自救,重新铺膜,重新补苗,这样的过程每年重复七八次。如今,现代农业融入“科技含量”,恼人的春耕难题已被攻克。

  第二师农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采取春季时在大棚里培育新苗,待其足够茁壮,再用育苗移栽机一株株种到地里,这种模式有效地增强了抗风沙能力,减轻了种植户劳动强度。

  十四师224团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最前沿一片流动的沙丘地上靠人工种树开拓出的一片绿洲。2004年建团的第一年春季,全师组织万名干部群众开展植树大会战。

  刘富春是这个团场最初的建设者之一:“最怕突然而至的大风,霎时天昏地暗,人和人面对面都认不出是谁。”如今的他已是当地有名的种枣致富能人,每年产自他家枣园的“昆仑玉枣”,能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

  看到茫茫沙漠变成连片的枣园、当年栽下的小树苗已经成林,他的自豪溢于言表。在224团附近,正在酝酿成立昆玉市。刘富春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啦!

  临近10月,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第一师阿拉尔垦区和沙井子垦区,块块条田像铺开了银色绒毯,一眼望不到边。

  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局介绍,当地棉花全部采用测土施肥、精量播种、高新节水等各项先进技术,农业机械化率达95%以上。一师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从最初种粮保证自给,到如今,兵团驻塔里木盆地各师团垦区的农作物“族谱”不断壮大,涌现出大片果园、蔬菜大棚,“”字牌红枣、香梨、核桃、苹果等,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班,运往国内外。

  虽说盆地日照时间长、土壤沙性强,所以兵团各种物产品质极好,但若没有早期拓荒者的忘我奉献精神,哪来今天的好果子吃?

  1950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一个叫草湖的地方,兵团设立第一个军垦团场——今天的第三师41团,由部队官兵、支边青年、复转军人、高校毕业生和国家干部组成的屯垦大军,在蚊虫肆虐的沼泽地、芦苇荡里开垦良田。

  年过八旬的高秀琴老人告诉记者,白天在盐碱地里光脚劳动,脚后跟被碱水泡得裂开口子,晚上自己拿针线把伤口缝起来,第二天还照常下地劳动。

  “没有房子,搭起帐篷,没有工具,自己制造,没有土地,咱们来开荒。劳动的双手能够翻天地呀,戈壁滩上盖花园。”高秀琴老人说,这是当时大家爱唱的《戈壁滩上盖花园》里的歌词,“现在你看看,这里可不就成了花园了嘛!”老人乐呵呵地说。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