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搏,彰显自然法则 《青海印记 岩画史诗》系列报道之四
青海新闻网讯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政府仅5公里的一处高原草场,发现了一组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的岩画,岩画记录了远古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兽逐场面。
这些岩画被凿刻在从山体崩落下来的石头上,岩画的南面为鲁芒曲沟,西面有鲁芒河奔腾而过,据此,考古人员为岩画命名“鲁芒沟岩画”。
生动再现远古时期的兽逐场景
据资料显示,鲁芒沟岩画面积为21.1平方米,其中一块铭刻岩画的岩石高3.2米、宽3.2米,刻画有51个形象。画面中间有六只身形较大的虎,其周围绘有许多牦牛、家羊、马和羚羊等。
第二块岩石高4.2米、宽2.7米,有17个形象,面西,画面左边为3个虎形象,右面是14个食草动物如骆驼、牦牛和羊等形象。
尽管在制作上比较粗糙,但其风格仍体现了青海岩画早期的北方草原的艺术风貌。尤其是岩画上的虎逐牛和羊图,具有了宏大的叙事意味,在青海岩画中尤显珍贵。数千年前,鲁芒沟先民在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兽逐情景后,被这种宏大的场面所震撼而刻画下这样规模宏大的兽逐图时,或许没有料到这样的记录方式留给后人的千年记忆。
据海西州博物馆馆长辛峰介绍,早在1988年,鲁芒沟岩画就已经被列入省级文化保护单位,而使得这处珍贵的岩画点得到了妥善保护。在我省已发现的岩画点中,目前鲁芒沟岩画的保护状况较好。
兽逐图: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
兽逐图也被称为兽搏图,是北方草原岩画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在我省,同样题材的岩画除鲁芒沟岩画点外,还曾在和里木、野牛沟、海西沟等岩画点都有过发现,但极少有鲁茫沟岩画这样场面宏大的图案出现。在这种刻画出两只或更多的野兽相互搏杀的图案中,每一个动物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蕴涵。在岩画艺术中,兽搏图常常被描绘成前面一个食草兽,如牛、马、羊、鹿等形象,后面一个食肉兽如虎、豹、狮、鹰、怪兽等形象,形成相互追逐和搏斗的场面。
青海动物岩画中的羊的种类很多,有羚羊、黄羊、家羊、山羊、绵羊等。吐蕃作为一个以游牧部落为主的民族,无论是精神生活抑或物质生活,都与羊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青海岩画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种类的羊,但我们应该都视为一种观念上的羊,而且,其最为主要的文化内涵即为吉祥、福祉等。
在《青海岩画》一书中,汤惠生先生认为,兽逐图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十分常见的艺术主题,同时也是表现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的典型艺术形式。一般来讲,体现在兽逐图中的二元对立为被捕杀和被追逐的动物代表着坏、恶、黑暗、弱等否定因素;而后面的食肉动物则代表着好、善、光明、强等肯定因素。不过,鲁芒沟岩画中的兽逐图看上去似乎只是对某种客观场景的写实。
虎形象首次集中出现
青海地区历来无虎,但在鲁芒沟岩画中大量出现的虎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兴趣。他们认为,与鹿、车等个体形象一样,虎也是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之一。
虎是欧亚草原常见的动物纹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人喜爱的一种动物。以虎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出现于距今3000年左右北方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动物纹青铜器,盛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发现大量的虎纹青铜器或金器。隋唐以后,虎纹装饰逐渐减少,以器物和墓葬壁画的形式存在,写实性较强。除金属器和墓葬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之外,在内蒙古阴山、嘉峪关黑山、宁夏贺兰山和北山的岩画中,也发现许多老虎图案。通常岩画中的虎形体较大,处于中心位置。线条宽粗,张口露齿,以虎扑食题材最多,反映出古代人类眼中真实的自然界。青海岩画中的虎,暗示出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
然而,关于北方游牧部落与虎有关联的资料不仅未见有史籍记载,也不见诸神话传说。在考古学家的视野中,萨满教则可以提供观察这种艺术主题的新角度,使我们从丰富的中原青铜器和汉文文献中找到与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岩画中同类主题以资对比的资料及前提。
萨满教多巫师用虎作为通天的助手,虽然其原因已经无法考证清楚了,但有些史料中,在暗示其原因可能与虎身上与众不同的斑纹有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岩画中,许多虎爪被刻画成鸟足形,这种奇怪的表现手法,被岩画学家们看作是一个与飞翔有联系的暗示。
汤惠生先生认为,青藏高原古代和现代动物志都表明青海地区不产虎,所以有关虎的形象和虎的文化隐喻,都应当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结果。
有关虎身纹样的猜想
海西州博物馆馆长辛峰则认为,鲁芒沟岩画中大量出现的虎形象或许被误读了,应当是豹形象。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北方草原部族的图腾意识中,虎与豹的区别并不严格,它们被视为同一类动物——斑纹动物,而常常可以相互代替。在兽逐图中,虎和豹的出现频率基本上相同,而在许多文献中,豹是由于身上的斑纹而不时与虎相提并论,如《说文》关于豹的解释是:豹,似虎,环文。对豹的形象所强调的也是它的斑纹。
据辛峰介绍,鲁芒沟岩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动物身上被饰以大量样式多变的花纹、线条,这使得这些岩画的风格更为华丽、清晰,堪称精品。无论兽逐图中的食肉动物是虎还是豹,它们身上多变、鲜艳的斑纹,可能是萨满教认为它们可以通神的原因之一。
跨越千年的艺术创作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乔虹介绍,与中国北方同期岩画一样,鲁芒沟岩画也是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勾勒出图像的轮廓。
然而,经历三千年的风雨沧桑,加之岩画许多动物图像被后人加工,使得考古人员确定鲁芒沟岩画早期图像的加工技法造成了困难。为准确地断定加工技法,考古人员依据岩画的内容、风格、技法及其周边的文化遗存等考古材料,结合文献和民族学资料,再运用碳14、地衣测年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岩画断代,最终确定,鲁芒地区的先民使用敲凿法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汉唐时期。
虽然鲁芒沟岩画早期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显得粗糙,但它仍然以生动、质朴的特点,为我们勾画出距今三千年前青海高原百兽竞奔的图景,“动物形象中有大量的狼、羊、骆驼等,反映远古时代海西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而这些动物在今天的海西地区仍然大量存在。这不仅可以为考证少数民族远古游牧文化的滋生、衍化过程提供最直观的图像资料,还印证了远古时期青海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变迁。”辛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