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产业西宁”

03.03.2016  08:34

  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比重占全省的三成以上、西宁市的七成以上,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发展聚集区。近年来,西宁开发区理思路,促转型,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搭建电商运营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

  “十三五”期间,西宁开发区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循环经济、集群发展、产城融合、双轮驱动”为路径,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服务能级和生态能级,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青海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板块、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努力实现再造一个“产业西宁”的战略目标。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城融合

  东川工业园:拟建大宗物资交易大厦

  去年,西宁开发区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1.6亿元、增长19.2%,占比达到2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增长16.9%,占比达到12.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今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在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集有色金属、光伏系列产品、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交易和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宗物资交易大厦。同时,努力提高轻工业在园区工业中的比重,计划引进各类轻工企业80余家。为此,今年园区计划建设轻工业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引进各类轻工企业15家,新增轻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轻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

  此外,东川工业园在“腾笼换鸟”,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将参照义乌小商品城的模式,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性小商品贸易集散基地,拓展中亚至我国中西部小商品贸易渠道。

  “十三五”期间,西宁开发区将围绕园区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制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与西宁市总体规划的衔接,结合重大产业基地建设,采用大规模、高能级、复合化、中心化配套模式,在各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居住社区、商业中心、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园区与所在地区县的协调联动,探索建立有利于推动园区与城区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大企业借电商转型

  小企业借电商创业

  南川工业园:企业“触网”实现新发展

  当前,支撑我省工业增长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弱化,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发展空间受到更加严格的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相反,电子消费及信息消费势头强劲。

  正是新常态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全力支持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双线结合,着力培育商业新模式、发展新动力,促进市场倍增、发展提速,同时也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今年春节,“80后”小刘通过手机微信订购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青海喜马拉雅地毯有限公司上门地毯清洗服务,体验了一把“全产业链+互联网+O2O+服务”的全新经营模式。服务过后他非常满意,他说,“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省时、省事,很方便,随后他又在网上下单订购了该公司的地毯。

  据介绍,自喜马拉雅公司引进全新电商模式后全年完成销售收入7.2亿元,增长6%。

  同期,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的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逆流而上,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加大企业研发,不断推出新的品种,每次新品种都在企业的电商平台上试水。

  “去年公司研发的手撕牦牛肉干在电商平台上试水,没想到很受大家欢迎,随即,企业马上实现批量化生产,投向市场后反响强烈。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1.5亿元,较上年增长12%。”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祁元说。

  此外,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湖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百德食品有限公司等均已纷纷“触网”,企业转型“线上线下”同期发展已成定势。

  据统计,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网上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25%。互联网在拓宽青海特色产业销售渠道同时,也发挥了积极的“反射联动”作用,西宁开发区呈现出大企业借助电商转型,小企业借助电商创业的发展态势。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生物科技产业园:打造研发机构集聚区

  近年来,西宁开发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园区创新体系,2015年新增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2个、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型企业17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获得25项科技成果。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0.8%,引进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学位人才120名,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24.5%,占比达到1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今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将围绕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招商”,探索以研发机构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新机制。园区计划以中小园三期发展为核心,支持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张江高新区等单位以市场化机制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或技术联盟,逐步打造研发机构集聚区。围绕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和“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139个在建、拟建及招商项目,重点打造生物健康、智能设备制造、信息、汽车等一批特色产业。以平台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谋划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确的大学生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构建高效孵化链。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工程技术中心、装备制造孵化园二期、食品保健品集聚区、青海大学科技园核心区项目建设。在做大做强园区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康美药业、康普生物等检验检测平台取得第三方检测资质,为园区企业开展相关服务。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甘河工业园:综合整治强化技改

  据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姚琳介绍,去年,园区大力推广先进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了多晶硅冷氢化、还原炉余热回收利用等98个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废气废渣再利用项目,完成投资55.8亿元,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21%。培育了亚洲硅业、鑫诺光电、际华江源等5家节能降耗型示范企业。加快甘河园区工业废渣处理、工业污水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对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复合肥等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排污治理力度,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2015年,西宁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0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9天,优良率达到5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园区固废渣场、云天化脱硫脱销改造等33项环保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投运。对9家企业开展“停、改、关”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了天益冶金危废渣场改建等8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率先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咨询等,督促西矿锌业等14家企业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加速生态屏障建设,投资3580万元完成了园区周边1252亩荒山荒坡和532亩道路绿化。

  “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目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促进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发展、产业循环组合,深化完善园区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园区环境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PC),加快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为园区节能减排提供“嵌入式”服务,推进园区环保监管、污水、废弃物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化、市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