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奋力书写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时代答卷

10.03.2023  09:20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

  方向明则目标明。十年来,青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精准施策、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一项项改革举措推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步履铿锵,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崭新画卷在青海大地铺展开来,生动讲述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青海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正向着“产业更加生机盎然”“乡村更加景美宜居”“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阔步前行!

乡村振兴用“美”作答。除署名外均由李娜 魏雅琪 摄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整合资源 产业振兴拓宽增收渠道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农人四郎,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我们互助的特色药材、酩馏酒、高原牛羊肉……”如往常一样,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电商服务中心,村民吕桑吉四郎打开自己在各平台的账号开始直播。从2019年首次尝试直播带货到现在,他和团队伙伴通过“一亩田”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将“青海特产”销往全国,自己致富的同时,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成为了班彦村“农村电商代言人”。

  产业兴则乡村兴。全国人大代表王国栋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互助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科学制定打造彩虹故乡等‘五张名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农业现代化、土族文化传承、青稞产业振兴、劳务经济发展‘五个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了乡村旅游、土族盘绣等一批带动效益好、延链补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多元互补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更多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发展产业持续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王国栋说。

  “为加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步伐,充分发挥示范县引领带动作用,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支持政策意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示范县集聚,鼓励示范县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建议国家层面给予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同等的帮扶政策支持;建议探索建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结对帮扶机制,派出帮扶工作队帮助示范县高效推进项目谋划、人才培育、产业振兴等工作,加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进程,让示范县尽快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王国栋说。

绣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生态优先 生态振兴助力绿色发展

  均匀投喂草料,观察牛群进食……一大早,李发全就在西宁市湟中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的牛舍里忙得热火朝天。“离家近,活轻松,还能月月有收入。”几个月前,李发全得知奶牛养殖基地招聘的消息后,毫不犹豫放弃了跑运输的生计,来到养殖基地干起了喂牛的活儿,妥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自2021年11月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开始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先后吸纳150余名当地劳动力务工。同时,养殖基地现已吸纳周边农村的40余名劳动力负责饲喂、打扫卫生等日常工作,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李发全就是其中之一。“自己挣了钱,还能为乡村振兴事业做点贡献,很有成就感。”李发全边忙活边笑着说。

  “我省在都兰、同德、门源等县建设30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在湟中、互助、乌兰等地区建设28个饲草标准化种植基地,创建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与此同时,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个、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6家、国家级26家,辐射带动农牧户53.8万户,进一步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董全民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董全民说:“根据省情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立足我省特有资源禀赋,找准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议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特色高端农牧产业开发、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生态振兴促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园、高原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实验园,农牧业人才高地为一体的‘特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开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共促共进’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乡村图书馆助力文化振兴。

吕桑吉四郎直播销售酩馏酒。摄影:李庆玲

  因地制宜 文化振兴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秋天,在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占地27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一株株水果型西红柿挂满枝头。“在农艺专家指导下,我们栽培的‘西红柿树’产值在40万元左右,仅采摘期的务工人员就大约需要20人,每个人收入都不错。”负责大棚管理的宋桂花夫妇笑言:“村干部们说得对,我们团结村本身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生态种植真正儿好!”

  “天下黄河贵德清”,吃旅游饭、生态饭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不二之选,这是贵德的“因地制宜”。

  全国政协委员鄂崇荣说,十年来,青海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依托政策红利,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形成了如青海拉面、青绣、藏毯等一批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起到了特殊推动作用。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织,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为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议国家层面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启动设立‘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主要投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引领力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饮食龙头企业,承担转型升级示范、稳定行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推动形成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共性+个性’的培训体系,促使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尽快迈入‘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开放融入。建议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纳入‘文化丝路’‘美好中国’等重大品牌推广活动,走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展览会和节庆文化等重要活动中展销。二是以‘走出去’为起点,‘走进去’为目标,提供当地法律法规、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信息及培训,优化通关出口环境,倡导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秉承工匠精神,坚守质量、明确标准,在海外做大做强,以特色产业为载体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鄂崇荣说。

强产业 促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Qhnews.Com
两点发力 助推治多发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3月9日,Qhnews.Com
【故事传真】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幸福生活越过越敞亮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回大地,Qhnews.Com
青海代表团建议:加大对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支持力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为加快推进世界级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