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业回眸“十二五”辉煌篇章 展望“十三五”美好愿景

16.12.2015  09:10

  编者按:

  “十二五”规划即将落幕,“十三五”规划渐行渐近。回望“十二五”,我省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开创了全省“十二五”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展望“十三五”,站在高起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青海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1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勾画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承上启下,至关重要,回顾总结“十二五”,对抓好“十三五”农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大成就”展示“十二五”农牧业发展历程

  “十二五”以来,我省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成就斐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农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三农”、支持“三农”、狠抓“三农”工作,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创新,辛勤劳作,许多经验做法得到了推广,开创了全省“十二五”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五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十二五”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

  粮食总产稳步跨上百万吨,“菜篮子”日益丰盈

  我省省情特殊,面积大、耕地少。“十二五”以来,我省始终把保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调结构、抓特色,重科技、攻单产。从2008年开始,粮食总产跨上100万吨台阶,近几年连续小幅增加,稳定在百万吨台阶。省农牧厅调查显示:全省每年粮食的消费量为两个百万吨,一是城镇居民百万吨、一是农牧民百万吨,因而可以骄傲地说,农牧民口粮实现了基本自给。从2004年开始,全国粮食连续十二年增产,我省也是连续八年突破100万吨大关,打破了过去“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循环“怪圈”。2014年,全省农牧民人均占有粮食为357.7公斤,油菜人均占有量为54公斤。

  长期以来,我省“菜篮子”品种单一、商品紧缺,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第一要务,更是农牧人的重大责任。“十二五”我省不仅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而且“菜篮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年,全省蔬菜产量161万吨、肉类总产39.97万吨、禽蛋2.93万吨、牛奶37.82万吨,人均分别占有蔬菜276公斤、肉类68.5公斤、禽蛋5公斤、牛奶66.4公斤,今年进一步提高。比较突出的是:我省牛羊肉每年外销达到6万吨,水产品突破万吨,冷水鱼产量已占到全国的1/4。每年供应省外的露地蔬菜达到50万吨。过去到了冬天基本上是土豆白菜大萝卜,现在农村每天都有新鲜蔬菜水果,农用车串乡进村兜售蔬菜随处可见。“地不分南北、时无论冬夏”,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应。农畜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成就了“舌尖上的青海”。

   第二大成就———

  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检验农村牧区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十二五”是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更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农牧民收入实现“十连快”。 2014年,我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2.7元,比2010年的3862元增加了3420元。“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3.6︰1下降到2014年的3︰1。贫困人口减少到36.7万人。

   二是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也已成为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许多农牧民开上了小汽车。农牧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家庭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辛苦一天后,晚上洗个热水澡,是生活质量的重大提升。“十二五”,省委、省政府把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经过六年的努力,完成了11.3万户的建设任务,53万多牧民住上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定居房屋,形成173个定居社区,水、电、路、卫生、电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美丽乡村”等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大,许多村庄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文化广场,改造了危房,不仅“水电路房”改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而且推动了农牧产业发展。

   三是农牧业增产增收基础得到夯实。 实施了河湟流域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油菜、百里万棚蔬菜、百里百万肉牛羊、百里百万生猪、百里十万奶牛、百里十万亩薄皮核桃、百里十万亩大果樱桃等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建设日光温室10.57万栋、牲畜棚圈5.03万幢、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28家、冷水网箱22万平方米(合330亩)、农村户用沼气2.2万户。加快打造了精品示范园区,全省以县为单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20个,有5个示范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通、互助等4个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是发展理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抓规模、重品牌、讲质量已深入人心。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以牛羊为例,农区规模经营商品率已达到70%以上。土地规模化流转力度加大,流转面积达到153.24万亩,增加14.24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85%。草场流转面积达到7358万亩,占到可利用面积的15.5%;重品牌,“三品一标”标志产品达到4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突破41个,110个产品纳入《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3件、青海省著名商标35件;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我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实现了纯牧业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94家,带动2.07万农民就业增收。

   第三大成就——

  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转型加快

  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为方向,把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牧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个数字为此做了有力支撑。

   第一个数字 ,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3%。所谓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是科技因素在农牧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标志着全省农牧业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十二五”,全省集成组装全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机械化深松等适用技术,实现了由单一技术突破向多技术、多因素集成创新推广的转变。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幅射到全部浅山地区,2015年推广面积达到13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610万亩以上,使用地膜,使旱地玉米单产平均达到600.1公斤,对照种植小麦平均每亩增产389.7公斤,马铃薯亩均增产507公斤,仅此一项实现粮食增产20万吨左右。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田40多万亩,平均增产5%。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为科学种植开方子,施用配方肥,增产效果明显。创新农牧业科技推广平台,组建了蔬菜、牛羊、渔业等11个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确定了177个主导品种、217项主推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2.1万户,构建了农牧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新通道,全省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2%。拿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来说,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提一降”上,即羔羊繁活率提高、羔羊增重提高、母羊损亡率降低。按100只母羊进行核算,高效养殖方式比传统放牧方式每100只母羊多增收21500元。

   第二个数字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2%,标志着重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油菜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青杂2号、3号、5号、7号等青杂系列品种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我国北方地区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占全国春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马铃薯脱毒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出了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68等脱毒马铃薯优质品种,在北方地区推广面积逐年扩大,脱毒化率稳定在90%左右。青稞抗旱耐寒柴青1号、昆仑号和北青号等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成功,除满足省内生产用种需求外,每年向甘肃、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推广优质青稞良种,为稳定藏区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畜牧方面,牦牛育种工作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成功培育了大通牦牛新品种,全省已建成16家牦牛种牛场。大面积推进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推广牦牛种公牛2.72万头、改良牦牛91.5万头;推广绵(山)羊种公羊6.4万只、改良藏羊130万只;完成肉牛和奶牛改良配种50万头。渔业现代化走在了前面,冷水鱼良种覆盖率100%。

   第三个数字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已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40万千瓦,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配套比达到1:1,马铃薯、牧草机械化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收获时间由过去一两个月缩短到十来天。农业机械化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1年-2015年累计安排补贴资金5.37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0.69多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6.05万台套。

   第四个数字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0.2%,标志着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据统计,2013年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转化等方面实现的产值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81.3亿元。全省年加工油菜籽19万吨、马铃薯(鲜薯) 20万吨;年加工牛羊肉9万吨、鲜奶12万吨、地毯400万平方米、饲料31.6万吨。全省9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总资产达到1亿元以上的有46家,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有73家。2014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60.6亿元和出口创汇1.68亿美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75.7%和104.1%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51万户,农牧民从龙头企业中获得工资性收入达9.36亿元。

   第四大成就——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保护在“十二五”期间成就非常突出。

   一是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三江源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长9.5个百分点。

   二是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77.88亿元,落实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受益牧户73.2万户,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了草原管护员队伍。 省委、省政府从青海实际出发,出台了《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每3万亩设置1名管护员,全省确定草原管护员13894名,工资每月每人1800元。做好草原生产力监测和生态保护效果评估,建立和完善了州、县、乡、村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了草原生态保护。

   四是实施了第五次封湖育鱼。 建立了1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累计增殖放流青海湖裸鲤3950万尾,黄河流域土著鱼类625.6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53500吨,为保护初期资源量的20.6倍。

   五是农村环境资源整治迈出新步伐。 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腐熟还田、青贮、氨化、制造轻质建材等综合利用技术广泛推广,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政府推动、农户参与、企业实施的农田残膜回收机制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残膜回收率达到75%。开展了养殖环节综合污染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第五大成就——

  农牧业改革深入推进

  农村改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向来广受关注。农村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主要是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特别是土地的经营体制,侧重处理好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个阶段,减免、取消农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主要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多予少取放活,侧重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侧重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动农村牧区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2014年开始,省农牧厅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4年在民和、互助两县试点,2015年又在乐都、大通、湟中三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确权面积达到421万亩,已超过确权面积的一半。2016年力争完成19个县(市、区、行委)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通过3年努力,全面完成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同时,利用2年时间先后选择9个县开展了土地规范化流转试点、5个县开展了草原规范化流转试点。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在湟中县开展了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第二个亮点,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6月,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19家,带动农牧民21万人。其中国家规范化示范合作社66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4家,家庭农牧场187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生力军。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机制和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成功转型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0.49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牧民1.8万人、绿色证书3万人。“企业+合作社+基地+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选择了10个县开展联合社创新培育试点,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合作社实力,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个亮点 ,拓宽农牧业融资迈出新步伐。以支农资金为依托,以财政贴息拉动社会投入。如2013年安排资金2300万元,拉动各类社会资金13.01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放大效应达56.5倍。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签订了支持“三农”协议,与邮蓄银行建立了“授信池”,今年已审批贷款2.2亿元。选择乌兰、都兰、贵南和河南4个县开展了县级农牧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试点建设,启动了省级农牧业政策性担保平台建设。经积极争取,建立了农业部农业援青合作对接机制。

   第四个亮点, 建立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构筑好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牧区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转移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的建设思路,确定了“探索推进、提高完善、巩固提升”“三步走”发展战略,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2014年,农业部正式在我省设立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今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省农牧厅已经编制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选择在天峻、贵南、门源等6个县启动草牧业试点和在门源、湟源、互助等3个县开展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坚持农牧结合,以农促牧,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加快了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农牧业向好,全局主动。农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牧业基础在“十二五”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十二五”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三农”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坚持“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了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从政策、资金、组织、改革等多个层面加大支持力度。据统计,截至目前,共落实农牧业建设资金359亿元,其中落实中央投资206.5亿元,比“十一五”的98.95亿元增加了107.55亿元,增长108.7%。今年各项投资达到了54.7亿元。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突破10亿元。农业保险补贴从无到有,2015年提供风险保障51.1亿元,参保农户26万户次。这些政策为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特色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农牧业发展全局,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十大特色农牧产业,粮油、蔬菜、果品等产业稳定发展,肉牛肉羊、饲草、冷水鱼加快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始终注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问题,农牧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十二五”期间,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使农牧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引导农牧民科技种植、科学养殖,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政策、生产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两大动力:一是改革,二是创新。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近几年,除一号文件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15个文件,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使农牧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的利器和制胜法宝,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十三五”农牧业农村 牧区发展前景广阔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五年。在“十二五”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高起点上,“十三五”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但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日益突出”、“两大难度”。

   “三个日益突出”: 一是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快,耕地数量减少,长期使用化肥、农膜,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二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农牧业生产结构仍然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许多特色农畜产品在省外很有名气,品质高,也有品牌,市场认可,但缺规模,缺精深加工,缺高端产品,效益低。三是农畜产品监管压力日益突出。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度越来越高,农牧业投入品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地准出制度只是起步,目前执法体系仍然不健全,在保供给的同时,保质量、保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两大难度”: 一是农牧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投入边际效益逐年递减,农牧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甚至亏本。“十二五”已经发展到了新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要在这个高起点上继续保持持续发展势头,高位爬坡,难度大。二是面临抵御市场风险的考验。如何保持农畜产品市场相对稳定,丰产增收难度大。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面宣讲、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全省农牧部门从省情、农情出发,找准工作着力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十三五”发展方向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政策,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保持农牧业农村牧区稳定发展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建议》提出“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即: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壮大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我对《建议》的内容概括理解为:就是要求我们农牧人坚持“一条路子”、贯穿“一条主线”、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突出“七个重点”。

   坚持“一条路子 ,就是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农牧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贯穿“一条主线”, 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生态农牧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推动农牧业发展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 ,就是要统筹各区域农牧林渔优势资源和综合条件,以稳定粮食产量、增加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菜篮子”水平、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和枸杞沙棘等“四个百亿元”产业。

   突出“七个重点”: 一是开发农牧业新兴业态。要打造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新兴业态,开发农牧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多种功能,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同步协调发展,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综合效益。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坚守耕地红线,稳定农牧区土地草原承包关系,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牧民综合素质,择优扶持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产业化企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集约化种田养畜水平。三是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建设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大力发展藏羊、牦牛、中藏药材、蔬菜、冷水鱼、饲草料等特色产业,注重品种改良、高原特有稀有畜种保护,扶持清真食品。推广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打造高原、有机、优质、富硒、富锗等健康牌,提高特色农畜产品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四是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祁连山和柴达木水源涵养地”等重大生态工程,从整体上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持续推进退牧还草、高寒草原建设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继续开辟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加快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五是加强农牧业环境治理。“十三五”要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农药、化肥等减量使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六是提升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规模推进黄河和湟水流域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牧业信息化,实行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注入新活力。七是强化改革和科技支撑。稳定土地草原承包关系,推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者队伍。加快建立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牧业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农兴农。

  “十三五”我们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农牧人必须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扎实起好第一步,攻艰克难,努力进取,开创“十三五”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