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冷湖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访冷湖工委书记朱元波

08.02.2016  18:45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期间,冷湖工行委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各项工作,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奋力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是冷湖与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力打造“三区”的决胜阶段。

   记者 :“十二五”期间,冷湖在盐湖资源开发和重点工业项目上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和成效?

   朱元波: 我们在原有盐湖工业企业产能加快提高的基础上,引进富康医药集团收购了巴伦马海湖锦泰矿业公司,投入修整盐田和硫酸钾的工艺改造,2015年底全区新增加硫酸钾10万吨。滨地公司二期48万吨硫酸钾生产线建成投产,调整了氯化钾到硫酸钾的产品结构,提高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五矿盐湖公司一里坪锂、硼、钾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和森盛公司碱北凹地矿区年产10万钾肥一期5万吨项目于“十二五”期间先后开工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十三五”时期两项重点工程将按计划全部竣工投产,投产后锂、硼、钾产能将达35万吨,会对冷湖地区经济后续发展注入有生动力。

   记者 :“十二五”期间,冷湖在基础建设以及“惠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朱元波: 在电力方面,中航公司自投资金从大柴旦红山变电站引进35KV输变电线路78公里,滨地公司自投资金从甘森引至大盐滩矿区110KV线路165.5㎞,锦泰公司从鱼卡引至巴伦马海湖矿区35KV线路95公里,告别了冷湖行政区无电网覆盖的历史,解决了行属并驻冷各单位及城镇居民用电难的问题;道路方面,建成了冷乌二级公路,初步形成了冷湖至大柴旦、德令哈、格尔木、茫崖及甘肃敦煌的公路运输网络,解决了企业货运难和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正在建设中的格敦铁路也将进一步方便冷湖货运;供水方面,滨地公司投资建成了野骆驼泉至大盐滩85公里的调水工程,日调水量3万方;锦泰公司投资建成了巴伦马海湖25公里的调水工程,日调水量2000方。工行委积极争取中石油援助,完成了冷湖水源地至冷湖镇用水工程,解决了冷湖镇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用水;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信息逐步发展,镇区和社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天网工程覆盖了镇区主要道路和路口以及党政机关、居民小区等,基本形成了对镇区的全方位监控,提高了治安防控水平。

  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环境的原则,我们实施了城镇道路、城镇绿化、供排水、污水处理、天燃气入户、集中供热、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工程和民生工程的建设。镇区“三纵六横”的公路网基本建成,供水、供电、供暖体系进一步完善,亮化、美化、绿化、硬化基本实现镇区全覆盖,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教育方面,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龄前儿童入园率100%;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合格率100%。“十二五”期间共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校园建设项目和幼儿园建设,教学环境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方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顺利,新建了冷湖行委医院、高压氧舱项目和卫生监督所,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率达到90%以上。文体广电方面,广电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城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冷湖体育馆的修复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封闭式运动场地。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镇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和城镇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社会救助体系。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低保、养老、基本医疗等实现应保尽保。建设干部周转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382套,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标准逐步提高。城镇就业和接受劳务就业效果明显。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安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网格化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制度,健全矛盾纠纷的评估预警、调处化解、应急处置、责任查究等机制,着力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记者 :对于“十三五”的发展环境您是怎样分析的?冷湖将如何发展?

   朱元波 :“十三五”时期,州委对冷湖的发展定位是“发展壮大盐湖、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大力发展风能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盐湖钾肥、天然气生产和风能光能发电基地”,预示着冷湖地区将进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提速升位、推动跨越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基础逐步趋好。“十二五”期间该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为“十三五”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央和省、州实施的一系列“保运行、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今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为冷湖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是通过多年的建设,我们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对冷湖基础设施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省内外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对冷湖的日益关注和投资,会使资源、资金、技术与产品优势紧密融合起来,有力地带动冷湖地区盐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一是区域竞争的压力。“十三五”时期全州各地将在前五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区域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冷湖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十三五”冷湖面临着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压力,任务尤为艰巨。三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压力。冷湖水资源匮乏,直接影响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电网供电能力的先天不足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以及影响企业入驻开发,尤其制约了新能源项目的实施。四是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压力。冷湖经济主要靠以盐湖资源产业为主体,以低资源成本、低劳动成本、低环境成本为支撑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着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节能环保明显增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五是科技创新面临诸多新课题。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总体上看,国家、省、州及冷湖地区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继续扶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加快东中部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只要我们用好、用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藏区发展、对口支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只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为中心,准确把握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规律,充分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努力保持“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稳中有进、较快发展的势头,就能跟全州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三五”期间冷湖将着力采取哪些措施?

   朱元波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为主题,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统筹协调发展为主要路径,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努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法治冷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冷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紧跟州定目标,奋力推进“三区”建设,努力实施“三、四、四”工程,到2020年与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即“三个”示范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四个工业区”:构建马海工业区、大盐滩工业区、一里坪工业区、新能源工业区。“四个产业体系”:继续发展壮大以盐湖化工、油气资源开发两个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服务业两个新兴产业,力促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并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摆在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打造传统工业竞争新优势。对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着力推进大熊滩2万吨氯化钾、俄博滩2万吨氯化钾、马海湖6万吨硫化碱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并向中高端迈进,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由工业原料输出基地向工业材料产品输出基地的转变。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和新兴服务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定不移的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保护为主、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针,奋力开辟冷湖生态建设新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冷湖;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十三五”期间国家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政策机遇,谋划和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积极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基础完善收入初次分配机制,形成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多渠道促增收的新格局,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救助,建立以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完善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救灾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严格执行城镇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退出和运营管理,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以保障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为重点,提升日用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并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标准,保持物价相对稳定。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地方金融发展,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