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成为东北新优势
新华网哈尔滨12月13日电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首“数九寒冬”的民谣,给了无数东北人熬过漫长冬季的希望。
千百年来,严寒的天气和冰雪的神奇,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令人向往。即使在气候资源学研究中,包括光照、热量、降水和风能等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因为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而被定义为气候资源,寒冷与冰雪则被剔除在外。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资源配置方式随之发生深度调整,催生出冰雪旅游、特色养殖、寒地试车、大数据云存储等新兴产业,驱动“冷资源”利用开始向深层次拓展。
如今,“冷”被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得到重新认识,逐步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
望寒生畏,“冰城”更名的旧闻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地域和气候特点鲜明。其中,黑龙江省是世界上开发历史最久、最寒冷的地区之一,一月份平均气温达零下14.7摄氏度至零下30.9摄氏度,冬夏最大温差可达70摄氏度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有人认为,气候寒冷是制约这个边疆省份发展的“瓶颈”。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通知,为了有利于招商引资,对哈尔滨宣传报道禁用“冰城”一词。
“多宣传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洋气。老把哈尔滨描绘成冰天雪地中的‘冰城’,不把投资人吓跑才怪呢!”有的领导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个观点。
有专家指出,有利的气候条件是自然生产力,是资源;不利的气候条件是破坏生产力,是灾害。寒冷天气无疑属于后者。
进入12月份,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气温接近零下50摄氏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冻伤手脚和耳朵,甚至能够把温度仪表冻坏。每当夜幕降临后,县城的街道上空无一人,跳广场舞的都跑到商店大厅中去了。
由于气温低下,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一到冬天基本无事可做,在家里“猫冬”,生产力处于闲置状态。
寒冬不仅难熬,也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生活成本:保暖衣物必不可少;肉食、酒类消费多;蔬菜只能在大棚里生长,种植成本高……曾几何时,东北地区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冬的燃料,城里的备煤,农村的囤柴。
现在条件改善了,新建住宅都有地热,但住宅建造成本和单价也相应提高了。东北地区每年供热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仅供热费就达数千元人民币。汽车也需要暖库,否则很容易启动不了。
寒冷也增加了企业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基本建设地基必须越过冻土层,墙体要比南方地区厚得多;施工期短,大部分地区仅有半年施工期;生产企业冬季要供热取暖,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冰雪与产业“联姻”,演绎消费新热点
冰雪是北国的精灵和冬天的使者。近年来,东北各地大力推动冰雪与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联姻”,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日俱增。
围绕冰雪资源开发形成冰雪经济产业,是冰雪资源价值释放的产物,不仅促进了雪场业、雪具业等产业链条的延伸,还带动了宾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广告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提起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知者寥寥;但说到“中国雪乡”,不知道的恐怕不多。其实,中国雪乡就坐落在双峰林场场址所在地。从名不经传到闻名遐迩,从零散经营到全民创业,偏远林场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4年冬季,仅有138户人家的雪乡,每分钟就有4名游客来访。随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雪乡声名鹊起。雪乡、漂流、母树林、平顶山等旅游项目,避暑度假、森林、平顶山、滑雪、冰雪观光、漂流探险、山风民俗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受到国内外旅游者青睐。
数九寒天,看渔工凿冰捕鱼,数万斤活鱼破冰而出……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查干湖,盛大的“祭湖醒网”仪式后,在“鱼把头”的带领下,渔工凿开冰面,下网捕鱼。查干湖神秘的仪式、新奇的捕鱼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2014年,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每年12月中旬,哈尔滨冰情雪趣无处不在,游客蜂拥而至,“一票难求、一房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我国冬季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从上世纪60年代冰灯诞生打破了寂静的冬夜后,哈尔滨市将冰雪和寒冷变成一个充满财富和活力的产业体系,培育出冰雪旅游、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娱、冰雪经贸等冰雪产业的“五朵金花”。
“最冷的时候到最冷的地方去。”冬季游客超1000万、年用冰雪量100多万立方米、年创造经济财富100多亿元……“冰城”可谓实至名归。
在吉林长白山,漫长的冬季培育了特有的关东民俗文化,无论是粘窗花、贴对联,还是品尝冻柿子、吃杀猪菜,或者堆雪人、滑爬犁,这些新鲜而生动的体验,同时也是一个个新的消费热点。
独特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东北寒地的特色养殖。毛茸茸的森林猪、洁白的北极狐,开始走进广袤的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林区。大兴安岭地区掀起寒地动物养殖热,全区畜禽养殖户数超过5000,畜禽养殖人数上万。
冰雪资源丰富的黑龙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冰雪体育强省,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获得金牌总数的80%出自该省。目前,黑龙江正在筹建体育产业集团,在冰雪旅游、科技研发、场馆运营等多方面予以规划管理,打造冰雪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冰雪运动作为重要的潜力产业,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体育消费。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的喜讯,也给东北地区打了一针“兴奋剂”。
结构调整辟蹊径,重新定义“冷资源”
冷资源在我国北方是随处可见的绿色能源,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东北地区“冷资源”的利用开始向深层次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云计算”异军突起。北纬45度区域是设立云端中心的黄金地带: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全年至少8个月以上可通过冷空气直接实现制冷,可大大降低云端中心电力消耗,发展云计算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11月,“中国云谷”在哈南工业新城正式启动,总规划面积50万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新媒体和动漫影视制作产业等。
目前,“中国云谷”已汇聚企业300余家,签约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项,协议投资额310亿元,初步形成了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四大板块。
每到寒冷的冬季,全球先进汽车品牌汇聚黑龙江边境城市黑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黑河成为国内外众多汽车厂家寒带试车的首选之地。2006年,黑河市专门成立试车办,着力培育试车产业。
如今,黑河寒区试车的试验种类和试验范围不断扩大。从事汽车整车、轮胎、摩托车、油品、轮胎粘结剂等研发的企业和机构先后来到这里进行试验。
2014至2015试车季,黑河试验的单位达75家,车辆超过1300台,试验人员2100余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黑河市的寒区试验量占全国寒区试验量的80%以上,正在逐步向亚洲乃至世界级试车城行列迈进。”黑河市试车办汽车科科长陈影说。
试车机构的增多,带动了停车场地、试车员、维修、物流托运、配载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条试车产业链已经形成。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去年,辽、吉、黑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回落,深陷“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新东北现象”之中。
专家认为,东北地区“冷资源”利用方兴未艾,与制造业、能源加工等行业的下滑形成鲜明相比。利用“冷资源”打造“冷经济”,为东北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记者刘荒、梁书斌、王炳坤、齐海山、辛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