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找准穷根 对症下药——大通县“脱贫攻坚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22.12.2016  00:03

 “许多贫困户,自家有地也搞养殖,却依然脱不了贫,原因在于不懂技术,缺少资金。”这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扶贫工作中总结出的普遍现象。“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通过做好政府的引导扶持,发展脱贫产业,是青林乡在脱贫攻坚之路上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青林乡党委、乡政府坚决扛起产业扶贫的使命,积极主动“对症下药”,在摸清全乡12个村的基本情况及其中4个市级贫困村致贫原因和脱贫路径的基础上,选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业和项目,以“农业立乡、生态靓乡、项目强乡、畜牧富乡、旅游活乡”的总体思路,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时令已过立冬,但正午时分的棉格勒村阳光依旧耀眼。

张秀兰收拾完家里的活,迈着小步向青海傲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走去,心里惦记着这个夏天,她在公司旗下的合作社采摘药材的工钱,别看只干了几天,也有好几百元钱呢。

当她来到公司大院时,不少村民早早地把发钱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青海傲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青林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主要经营中藏药材种植、加工。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大通隆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通圣康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公司通过药材种植、建立基地、药材收购等扶贫方式反哺当地村民,为当地精准扶贫作出了贡献。

公司董事长王洪寅介绍,青林乡虽然地处脑山地区,但沙棘资源特别丰富,野生沙棘林的面积很大。每年到了沙棘采摘季节,公司就会招收附近的村民,进林采摘沙棘叶,采摘一公斤的工费为34元,人均一天能采摘3公斤,可以说,只要肯干,就会有钱。

今年,公司又在棉格勒村申请了33公顷的冬花(中藏药材)用地,还免费向有能力的村民发放种子,雇请他们干活。 68岁的村民吴拉木就是获益的一位,只有他和老伴、孙子的三口之家在脱贫工作中被评为政府兜底户,每年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低保金,再加上去打零工的收入,一家的生活过得比前好多了。

“扶持一个企业、支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贫困农户,用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是青林乡人大主任祁莲存在扶贫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精准脱贫是产业扶贫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产业扶贫的标尺。青林乡还在产业化扶贫的进程中,优化养殖业结构,利用生态草原优势,特别注重对现有养殖大户的扶持,通过现有养殖大户,以合作社方式组织群众入社,发展规模养殖。

雪里河村地处脑山地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家种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收益。与此同时,村里两家较早搞牦牛养殖的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致富,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之势。

在何孟录的多益绿色种养殖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忙着给牛喂草。“你看这牛吃得好,长得壮,大家都想加把劲,趁着到年底再赚一笔。”干活的龙开花笑着说。

龙开花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自打来到合作社,每年不仅能赚到5000左右的收入,还可以方便在家照顾孩子,彻底打消了她因身残而不能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的顾虑。

如今,养殖场里有100多头牦牛,不断有牦牛出栏。

今年,雪里河村两会拧成一股绳,下大力气,主抓“两养两片”发展,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连片种植饲草,在较低海拔的山腰和山底连片种植中藏药材,并通过连片种植的作用,发展牛羊养殖和林下养殖,让全村所有农户都能同步发展产业,同步致富奔小康。

如何牵住产业致富的“牛鼻子”?如何提高产业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青林乡人大主席祁莲存给出了答案:将产业扶贫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上片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和旅游业;以毛河湾、棉格勒村为中心的中片,由于易地搬迁村较多,因此搬迁后剩余劳动力较多,适合发展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而下片,近年来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培养了一批从事养殖、中藏药材种植的带头人,适合发展养殖业和中藏药材种植业。

在祁莲存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青林乡产业扶贫是一个方向,是带动全乡更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一个有效形式,也是他们坚持做精、做深、做稳脱贫事业的一个重要载体。(刁永萍    罗 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