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青”且胜于“兰”
兰州拉面,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商业化经营,逐渐走出兰州,走向全国,影响比较大、比较广。相反,青海拉面“藏在深宫人未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蹒跚走出青海,走到厦门。比兰州拉面的“走出去”晚了整整200年。因此,在全国大多数人眼中,兰州拉面是正宗,所以才有“‘青’出于‘兰’”的说法。
其实,不是“青”出于“兰”,而是“兰”出于“青”。2002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拉面,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拉面。这碗拉面像定海神针,一经公布便平息了波涛汹涌的“面条起源国”之争,意大利国再也不敢自夸是“面条起源国”了。到底是“青”出于“兰”,还是“兰”出于“青”,自然不言而喻了。胜于“兰”,意思是说,青海拉面比兰州拉面要好一些。窃以为,这是青海人的自信,也是青海人的自夸。真正要做到“胜于‘兰’”,还需要花大气力,形成明显区别于兰州拉面的“青海味道”,打造“青海拉面”特色品牌。
首先,要从味道入手,采用纯正的青海高原牦牛肉、牦牛骨髓、青海黄河沿岸花椒、青海循化线辣椒等优质原材料,使青海拉面更具青海味道。
其次,要提高技艺。出色的拉面匠人,技艺炉火纯青,能拉出各种“型号”的“艺术造型”:宽达二指的“大宽”、宽一指的“二宽”、形如韭菜叶子的“韭叶”、细如发丝的“一窝丝”、呈三棱条状的“荞麦棱”,还有“二细”、“三细”、“细”、“毛细”等等,供食客选择。一碗上乘的拉面,不仅面条柔韧、滑利爽口,而且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汤汁清白、香味扑鼻,色香味俱佳。
三要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青海喇家拉面4000余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青海高原传统农业文化、草原牧业文化和青海穆斯林清真饮食文化,丰富青海拉面文化内涵,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节,扩大青海拉面的影响,努力做到青海文化与拉面经济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四要增强品牌意识。要像化隆县政府一样,注册“化隆牛肉拉面”商标,并投入资金,开展店面形象、店员服务、经营模式、使用招牌“四统一活动”,打出“化隆拉面”品牌。但是,打出品牌不等于打响品牌。打响品牌,任重而道远。借着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东风,政府出资建设若干个拉面培训、职介服务、菜品研发、辅料研制、牛羊肉保鲜、冷藏和深加工配送基地,培训来自包括化隆、循化、民和、大通、门源等地的穆斯林群众,壮大“青海拉面”队伍,打响“青海拉面”品牌,扩大劳务输出,加快脱贫步伐,使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诚如是,则青海拉面实至名归、功德无量。出于“青”且胜于“兰”,不仅有诗意,更有实益。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