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分钟可从西宁抵达德令哈

17.06.2014  11:04
      6月16日8时50分,一架银鹰穿过云层降落在新建的德令哈机场上,标志着德令哈机场——这座具有现代化水准、设计功能完善的机场正式竣工通航,柴达木盆地通向世界的一扇窗户从此开启,海西州又新添了一条通向八方的快捷通道。
      当天,在德令哈机场举行了竣工暨通航仪式后,飞机返回西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亲自到西宁机场迎接首航机组,并与参加仪式的民航系统相关领导举行会谈。副省长马顺清,副省长、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等领导参加了首航仪式。
飞机降落点沸戈壁滩
      当大美青海号飞机由西宁起飞一路向西,机翼划破了德令哈蔚蓝的天空,降落在海拔2862米的德令哈机场。当乘客和机组人员走下舷梯,掌声四起,歌声飞扬,彩袖飘飘……身着盛装的当地蒙古族和藏族群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迎接着期望已久的“神鹰”。刚刚走下飞机的乘客赵先生说:“以前来德令哈,要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现在坐飞机,只用50分钟,真是太方便了。” 在机场围界外面,一些自发来看通航盛典的当地蒙古族、藏族群众中,姑娘们情不自禁地随音乐哼唱起来,老人们则满面笑容注视着飞机……一位蒙古族演员格木说:“没想到我们德令哈也有机场了,以后出门方便多了。”
      德令哈机场缔造奇迹
      空中俯瞰,德令哈机场被大片荒漠戈壁包围,面对常年干旱、蒸发量高、风沙大的环境,机场施工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机场建设任务,各方工程建设人员克服海拔高、工期短、风沙大等艰难条件,坚持“时间就是胜利,质量就是生命”的建设理念,按照时间、质量、廉政、责任四个刚性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克服困难,经过短短的三年,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特别是建设中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绿色高端理念,被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柴多山评价为:“柴达木盆地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如今,一座绿草茵茵的现代化空港矗立在茫茫戈壁之上,成为青海省、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在“十二五”期间规划、立项、开工、建设、并顺利竣工的机场项目,创造了国内支线机场建设的新速度,和青藏高原工程建设的新业绩。
      柴达木插上腾飞翅膀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位于我省西北部,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会的中心地带,主体为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因此,在首航仪式上,面对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副省长、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表示:“这是64万海西人民期待已久的喜事。”德令哈机场的通航对于青海,特别是海西州进一步完善立体化交通网络,改善投资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造福广      大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作为我省投入运行的第四座民用机场,德令哈机场的建设通航,为柴达木盆地架起了一座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德令哈人民的飞天梦。同时,也标志着我省民用航空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加快构建“一主八辅”机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