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第一使命

09.12.2015  11:52

  12月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名单向社会公布。广东共有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广东两院院士(不含双聘)增至39人。

  这次院士增选,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后的首次,也是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风向标意义。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技工作者追求创新的殷切期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更应该牢记嘱托、身先示范,把创新作为第一使命。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必须正视两点:一是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都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制度。以院士制度为例,同样存在一些广受社会诟病的问题,比如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地方把有多少院士当作政绩,有些院士“拉票造假”“劝而不退”。如此种种,不仅背离院士制度的本义,更有可能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负面导向。

  去年开始的院士制度改革,核心就是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这是回归院士制度的本义,有助于把那些真正有创新性成就的人才挖掘出来,从而有效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创新作为第一使命。今年的院士增选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根据年初新公布的院士增选实施办法,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而且“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此外还首次对“贿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并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这一切都是为了排除非学术化因素的干扰,保证让最优秀的人才获得院士荣誉。可以说,院士增选制度的公信力正在增强。而对于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同样需要坚定学术导向,增强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抢占了创新人才的制高点,才能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也才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一直以来,广东都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在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基础上,更是整合各类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重新组建了广东省科学院。这是广东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服务民生的重要标志性举措,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我们期待,新的广东省科学院也能诞生世界级科技大师,能成为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和骨干力量,能对广东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加快实现中高端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面对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性任务,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更加主动担当,把创新作为第一使命,投入更多的精力、心血和智慧,努力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