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开学季”变为“花钱季”

05.09.2016  14:37

  青海新闻网讯 穿上崭新的校服,背上书包,“学生党”又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奋战。然而,新学期的到来,家长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烧钱模式。”

  9月1日中午,正值学生放学时间,记者在平安区的各大学习用品店看到,几乎每家店铺门前都被“学生娃们”围得水泄不通,人人出来都拎着大包小包。有学生家长调侃地告诉记者:“这孩子一开学,家长们的腰包就得少一半啦。”

  那么新学期的到来,“学生娃”开学要“烧”多少钱?之前记者对“准大学生开学消费热潮”做了一系列采访,但近日记者发现相比准大学生,这小学生虽说没有大张旗鼓购置各种装备,但跟风攀比的现象依然存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整个新学期装备下来要花费上万元。有学生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开学装备超过1万元,已经不足为奇了。”

   电子产品称霸小学生市场

  9月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平安区第二小学,发现不少家长表示,小学生开学成本逐年增长,但都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有学生家长表示:“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条件也不像以前那么艰苦,能满足孩子的就尽量满足。”

  中午放学时分,记者发现很多小学生手上都带着五颜六色的儿童电话手表,有的学生手里还抱着电子书,学习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这不禁让很多80后、90后感叹道:“现在光是小学生的学习设备就这么丰富多样,真是没法和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比啊,简直一个是解放前,一个是解放后啊!”

  对此,记者来到了平安区平安大道一家卖电子产品的店铺,看到柜台前围满了前来选购的学生家长,柜台里全是各种各样的学习机、电子书、儿童电话手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店铺老板告诉记者:“小学生开学,这些东西最吃香了,原来三四天的销量是现在一天的销量,现在有多少货都积压不了。”

  一位正在给孩子挑选电话手表的学生家长邹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小林是家里的独生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小林身上。邹女士生怕孩子不适应、不会学、跟不上,一口气给孩子买了电话手表、学习机、护眼灯、电子词典、英语点读机,光是这几样,就花了邹女士一万多元钱。邹女士说:“现在家长在一起就是比孩子,孩子刚上小学我们做家长的也不放心,所以该给孩子配备的东西我们一样也没少买,花这点钱为了孩子也是值得的。”

   学生开学家长比孩子还紧张

  8月31日上午,记者在平安区第二小学,遇到了带这孙子来学校报名的刘大妈。谈到孩子上学刘大妈说,孩子上学可是大事马虎不得,学习上要用的东西家里人一律不吝啬。刘大妈告诉记者,孙子开学上小学一年级,平日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刘大妈负责,所以对家里的这个小孙子自然溺爱一些。

  据刘大妈告诉记者,孙子的开学花销中,花费最多的是各类书。“前些天,全家都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操心做准备,孩子他妈一次性订了20多本书。”刘大妈说。孩子的爷爷怕孩子上学书本多,对孩子生长发育不利,特地托朋友从国外给孩子带了一个1000多元的“双背推拉一体式”书包。“现在孩子上学是关键,就怕给孩子准备得不充分。”

  然而,另一位学生家长樊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开学该买的就得买,但没必要刻意为孩子准备一些高端的学习用品,能够满足孩子日常的学习就可以了。

   老师:大张旗鼓反而可能害了孩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只要涉及孩子学习的东西时,都会毫不吝啬大掏腰包。其实,这样盲目的消费方式反而会害了孩子。

  记者电话联系了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班主任王静老师,她告诉记者,家长对孩子的上学观念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地认为买一些学习用品就是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像电话手表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必要,平时长时间带着有辐射不说,在学校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孩子要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和老师说。”

  现在,很多学生上课都不用课本而是用电子书,虽然和纸质课本没什么区别,但是老师们却很反感。“毕竟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有的家庭负担不了这些花样百出的学习用品,这就无意间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攀比。老师上课时也发现,很多用电子书的学生会影响那些没有电子书学生的目光,经常在课堂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王老师建议广大家长,别让“开学季”变“烧钱季”,过多的学习辅助品对于孩子来说并非是件好事,与其费尽心思为孩子购买这些东西,倒不如想想让孩子如何更好地贴近课堂,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家长应该重视的事。”王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