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支撑和保障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15.12.2014  13:10

  ——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综述

  这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

  这是一次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征程的与时俱进。

  不久前结束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吹响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

  “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各项改革举措正在全面有序推进。”在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年即将结束之际,记者从省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了解到。

  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我省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启动了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迈出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行动步伐,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相比,我省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来支撑、来保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认识高度契合。

  为进一步承担起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责任,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充分彰显。

  必须要始终秉持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积极探索的思路,着重处理好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互结合,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与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推进,生态制度建设改革与综合试点有机结合等的关系。突出重点,先行取得突破,并以此为牵引,整体带动相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其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能形成特色、打造亮点的重点领域进行了总体部署、系统谋划、整体设计。

  2月初,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郝鹏专门在北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高层次座谈,对主体功能区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公园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等六个重点领域建设内容达成了基本共识。随后骆惠宁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作了发言,表示为使青海进一步承担起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责任,决心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探索。

  以此为节点,我省生态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下,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起草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由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标志着我省生态领域改革“设计总图”正式出炉。

  《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规划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6个重点领域、19项主要改革举措和30项具体改革任务。”省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有关人士为我们逐个解读了《总体方案》中的各重点领域。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大举措。青海将全面落实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通过加快健全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等改革任务,促进全省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实现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青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保护任务重,我们将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探索开展重点功能区的生态资产评估和服务价值核算,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结合,探索建立“两个统一行使”的管理模式,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强化生态补偿制度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制度保障,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关键所在。青海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大,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双重任务重,我们结合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和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社区群众生态保护行为的自觉自愿自利。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依靠市场,保护生态环境作用显著。我省将推进重要矿产产品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机制。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制度是我省生态领域改革举措中的重点工作,也是能形成特色,打造亮点的领域,试点区域同时也是其他多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综合试验场。国家公园是国际保护地体系的一个主要类型,我省在三江源地区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就是按照探索走出一条借鉴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新型国家公园体制基本思路,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解决“九龙治水”问题;通过功能区划创新,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互动;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政策的激励与约束,市场机制的引导,充分发挥好社区群众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保护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资源环境的科学持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使之成为生态保护的高地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建立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机制,是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落到实处的关键。我省将健全完善绿色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积极建立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使其成为转变观念,引导行动,落实责任的“指挥棒”。

  生态领域改革的“设计总图”已经绘就,而能否保证《总体方案》落地实施,确保改革形成特色、健康运行,关键是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改革的“施工图”和“施工作业”。

  为此,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制定了30项改革任务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总体方案》具体任务的工作台账。各牵头单位明确了每项具体任务的改革重点工作、主要改革内容、进度安排以及工作成果……

  于是,按照“设计总图”和“施工总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紧紧围绕6个重点领域,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特别在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保护功能红线划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集体林权流转、草原补奖和保护责任挂钩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颁布了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步完成了省级层面“多规合一”研究成果,在互助、都兰和海晏等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

  完成了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建议方案,与国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组进行了充分衔接,年底提交《青海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研究报告》;

  开展了草原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和青海省农业区集体林权流转及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制定了草原流转制度办法,印发《青海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开展了草原、公益林、天然林生态补偿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等试点工作,制定了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绩效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

  出台了《青海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生态公益管护员设置及管理实施意见》;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局)已将我省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玛多黄河源区、治多长江源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总体方案初稿正在论证之中,以期与实现“两个统一”相结合,激发干部牧民群众的主体责任,主动参与生态保护;

  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资产评估与价值核算以及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价值评估项目工作,编写的研究报告分别在国家、省级层面进行了评审论证;完成了《三江源水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研究》报告评审工作,为建立三江源水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印发了青海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等制度规定办法,完成了两次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竞买交易会,共成交氮氧化物排污权指标1400吨和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1000吨,总成交额1132万元;

  完成了第一批12家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覆盖面,对涉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55家企业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

  全面建立了省、市(州)、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点上的突破才能带动面上开花。正在有序向纵深推进的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彰显出浓郁的青海特色,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我省近三成国土将禁止开发

  根据近期印发实施的《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我省将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其中禁止开发区域面积2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近1/3。

  依据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改革举措,我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将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

   我省林业部门着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记者近日从省林业厅获悉,今后五年,我省林业部门将围绕生态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基础支撑五大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力争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营造林面积达到12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315.4万立方米,林业建设资金投入总量达到130亿元以上。

   海西州“网格化、数字化”平台优化环境监测

  优化硬件和软件的服务平台,提高环境监测效率。近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环保局以创新监测方式为手段,以执法重心下沉、关口下移为目标,依托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平台,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致力于环境网格化监测系统建设,海西环保局编写完成了《海西州“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置方案》,实现了省环境保护厅、州环保局、企业三方在线联网,通过重点开展全州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为全州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提供环保科技支持,为公众提供优质环境信息服务,切实把“人、地、物、事、情、组织”纳入网格管理。

   海东市乐都区致力于河清岸绿景美宜居

  今年,海东市乐都区实施区内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工程,加大截污纳管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城镇河道“通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

  通过加大湟水流域水污染整治力度,湟水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建成了青藏高原过渡带上第一个人工湿地试验项目;计划新建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雨润污水处理厂,解决乐都工业园西区污水排放问题,确保国控断面水质全年稳定达标。下一步,乐都区将继续实施南北山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湟水河、瞿昙河、引胜河滨河景观建设和蚂蚁山生态治理,使乐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罗藏 姚斌)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