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 创新机制 整合力量 力争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早日在青海开花结果

08.05.2014  18:15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刘山青 (2011年9月21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三方面的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良好开局
  青藏专项实施以来,我省着力推进地勘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找矿突破,地质勘查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为深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部省合作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海地勘工作,将青海地勘工作放在全国资源战略布局中统一谋划,提出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思路。国土资源部、青海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合作找矿协议,将“358地质勘查工程”及矿业经济发展列入工作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为地质找矿及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我们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选择野马泉、卡而却卡、沱沱河、纳日贡玛、莫海拉亨、大场、沟里、五龙沟、鱼卡等9个资源富集区,率先开展以形成重要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为目标的整装勘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年以来,省委强卫书记两次听取地勘工作汇报,省政府骆惠宁省长5次召开省重要能源矿产资源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地勘工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引进大型企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暂行办法》、《关于创新地勘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领域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我厅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对部省颁发的832个矿业权进行了全面清理,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探矿权项目合同管理体系,明确了矿业权退出机制。根据“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战略需求,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地质勘查“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地勘工作目标任务。同时,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指导下,率先在国内推出18个重点地勘项目面向全国招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下步从全国优选大型企业参与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二是地勘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我省地勘投入仅为2.35亿元,2007年地勘投入3.12亿元,2008年青藏专项实施以来,我省地勘投入成比例大幅度增长,三年来地勘投入分别为:5.3亿元、7.8亿元、12.9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0%、47%、66%。几年来,我们通过地勘基金的引领拉动,社会资金及时跟进,商业性投资占地勘总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2008~2010年商业性资金比重分别占到:11.2%、23.1%、46.67%。今年现已完成地勘投入2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6亿元,省财政4.8亿元,海北州0.46亿元,海西州2.14亿元,天峻县0.38亿元,商业性地勘资金11.22亿元,商业性地勘投入占地勘总投资的44.88%,地勘资金构成更趋优化,逐步形成了青藏专项资金、中央地勘基金、省财政地勘基金、州县财政资金和国有大企业、民营企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
  三是兵团作战态势初步形成。充分发挥省内地勘队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地勘力量进入我省勘查领域,去年以来,我厅组织筛选了20余个地勘项目,面向省外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公开招标,中国航遥中心、中国地科院、河北、河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安徽等37支省外专业地质勘查队伍、近45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我省基础地质调查、1∶5万矿调等项目。这些队伍具有甲级勘查资质,装备优良、技术力量雄厚、找矿经验丰富,通过参与青海地质勘查工作,有力推进了找矿进程。特别是随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武警黄金部队两支精锐之师进入我省地勘市场,我省野外地勘人员达到6500人(次)/年,初步形成了大兵团作战的生动局面。
  四是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成效明显。着力培育省内地勘力量,壮大实体经济规模,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先后为国有地勘单位配置182个探矿权,盘活60万平方米土地资产,财政出资180万元进行找矿奖励,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应用市场平台,激励市场主体,使地勘单位从“打工者”变为“项目业主”。特别是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因地制宜,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创造了鲜活的范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省有色局在沟里地区引进山东黄金集团进行合作开发,形成了良性互动、探采一体的路子,都兰地区有望成为勘查、采矿、选冶一条龙的现代化金资源基地。省地勘局在大场地区通过吸引外资,做大做强,探获金资源量显著增加,远景可达500吨,成为亚洲超大型金矿之一。在五龙沟地区以勘查促开发、以开发促勘查,通过自行投资、自主开发,金矿外围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沟里模式”、“大场模式”、“五龙沟模式”是我省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的生动探索,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范例,为全省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特别是航空磁测在地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6000万元,委托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祁漫塔格地区4万平方公里首次开展1∶5万航空磁测工作,初步划分出4条主要成矿带,有望找到一批重大的多金属矿异常,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今年,我们在中-南祁连地区委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航空物探勘查院开展1∶5万航空磁测工作,为尽快查明资源潜力,快找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综合研究,采用“数字化填图、”“遥感光谱”等技术,缩短了地质工作周期,加快了找矿进程。优选了一批找矿靶区。开展了适应青藏高原冻土带物探、化探、钻探技术试验和推广,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西部地勘领域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在省地调院设立,打造了新的地质科研平台
  二、地质勘查取得了重要成果
  青藏专项实施以来,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我省大场金资源基地、祁漫塔格有色金属基地列入全国十大新发现的资源接替基地。祁漫塔格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曲麻莱县大场地区金矿整装勘查等4个项目列入全国47个重点勘查区,成为全国纳入整装勘查区最多的省区之一。3年(2008
~2010年)来,累计提交资源量:煤5亿吨、铁矿石1亿吨、铜铅锌395万吨、金120吨。1∶5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覆盖率由7%提高到了15%;圈定各类异常1286多处、发现矿点、矿化点157余处。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工作,提交聚乎更三、四井田和二、三露天、弧山一井田煤矿、大场金矿、瓦勒根金矿、四角羊-牛苦头铁铜铅锌矿、纳日贡玛铜钼矿等20处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在祁连天峻木里永久冻土带首次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初步探明格尔木、德令哈山前倾斜平原区埋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首次在青海西宁周边及东部地区发现7个富硒或含硒土壤的区域,六十多年来,我省累计探明石油储量4.36亿吨,但是仅仅去年在英雄岭、昆北地区探明石油资源量1亿吨,前景可达21亿吨,新提交天然气103亿立方米,前景可达2.5万亿立方米,柴达木地区有望成为千万吨级油气产能基地;滩涧山、沟里、五龙沟、瓦勒根、大场、坑得弄舍等6个地区金资源前景均达到百吨以上,目前已控制400吨以上,远景可到800~1000吨,东昆仑地区有望成为千吨黄金资源基地;祁漫塔格、玉树、青藏铁路沿线地区铜铅锌资源前景均在1000万吨以上,有望形成3个千万吨级的铜铅锌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首次在祁漫塔格地区发现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镍矿,厚度大,品位较高。这些地质找矿成果,为我省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十二五”地勘工作总体安排
  “十二五”时期,青海地勘工作将围绕“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使青海尽快成为国家战略资源要地”的战略方针,高举“358”和“体制机制创新”两面旗帜,深化部省合作机制,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使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显著提升,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重要矿产地转入开发,形成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圆满完成“358地质勘查工程”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要成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使覆盖率由15%提高到48.73%。完成27.56万平方公里的资源评价及靶区优选,为矿产勘查提供勘查基地。
  (二)大力加强矿产勘查。以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矿区带为主战场,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钾盐等紧缺优势矿种为主攻矿种,以31片重点勘查区、15个整装勘查区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坚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力争尽快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评价一批具有开发价值或战略储备意义的大型或特大型矿产地。
  (三)大力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通过航磁等先进手段,加快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进程,大力推进适合高原冻土带深部探测能力强的物探、化探及钻探勘查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靶区和基地。
  通过上述工作,力争“十二五”末,新增重要矿产资源量:石油1.7亿吨,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煤炭15亿吨,铁矿石5亿吨,铜400万吨,铅锌1000万吨,钼20万吨,金400吨,氯化钾3亿吨。同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重要矿产地转入开发,形成新的矿产资源开发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要继续构建多元化的地勘投资格局,努力形成大规模投入的局面;二是要大力引进省外地勘队伍,壮大大兵团作战的优势;三是要完善地勘体制机制,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政策保障。
  各位领导,我省在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推进全省“四个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打造国家矿产资源接续基地的战略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统筹规划,创新机制,整合力量,快速突破,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早日在青海开花结果,以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为青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