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拉面香飘中国

11.01.2018  07:41

首批输送的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人员

  青海新闻网讯 自1988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贫困山区首批“拉面人”在福建厦门经济特区成功开办拉面店以来,化隆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组建临时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注册化隆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等举措,鼓励贫困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到全国各地开拉面馆,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和运输、建筑、季节性输出等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目前,化隆县共有231个“拉面村”的近10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以及11个地区和国家开办拉面店共1.5万家。

  30年的磨砺与坚持,如今,化隆拉面红遍大江南北,并不断把触角伸到国外城市。不得不说,经过30年的发展,化隆拉面走上了一条“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让广大群众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有尊严地实现了劳动、创业和脱贫致富。

赴外地培训

   一碗化隆拉面的贡献

  1988年,生活在化隆山沟里的韩录不甘贫穷,带着东拼西凑的7000元钱,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福建厦门,红红火火地开起了拉面店。当时,南方人对吃牛羊肉、面食都不太习惯,韩录就把后厨搬到店门,在店门前的拉面案子上揉面、和面、拉面,每天把自己的拉面技艺展示给游客,吸引了不少游客到店内品尝牛肉拉面。就这样,韩录很快在厦门打开了局面,当年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

  时间久了,韩录在厦门开拉面馆挣到钱的事,在化隆县各乡镇传开了。拥有拉面手艺的人们一个个都坐不住了,加上县上政策的支持,一股拉面经济的大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拉面馆在各个城市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众多城市快餐消费的主力军。

  化隆县就业服务局局长赵鸿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化隆县卡里岗等地贫困山区的农民到沿海厦门等地开拉面店,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开办的拉面店逐渐遍地开花,为化隆县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目前,拉面经济收入占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4%。

  通过多年在外开拉面店,化隆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式的经营。随着以化隆拉面为龙头的清真餐饮业的发展壮大,化隆劳务输出的人数越来越多,部分群众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加了闯市场的能力和魄力,所从事的工种由单一的拉面产业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社会服务业延伸。

  同时,长期在大中城市生活的化隆农民逐步融入大都市生活,主动适应当地管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团结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涌现出了马清明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马牙古拜等拾金不昧先进事迹,为输出地和输入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外开拉面店,许多群众切身尝到没有文化的苦头,积极送子女到学校接受教育,并捐资改善家乡办学条件,促进化隆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化隆县返乡高考的学生每年稳定在两百余人,其中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的县高考排名靠前学生,绝大多数为在外创业的拉面人的子女。

宣讲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拉面店

  连日来,化隆县就业服务局和各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通过多种方式,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使十九大精神在全国各省市拉面店落地生根。

  为打通十九大精神传播“最后一公里”,2017年11月9日起,海东市宣讲团对省外务工人员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政策法律宣讲,做到边学边交流,边学边提高,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2017年11月10日起,化隆县各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工作人员走进拉面店,深入务工人员中间,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传递深入人心。

  作为宣讲团的一员,海东市委党校教师李芳琴把宣讲的重点放在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等方面。“党和政府为了帮助我们贫困群众脱贫,在安居、教育、社保、医疗、就业、扶贫等方面出台了这么多帮扶政策,几乎涉及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政策将为老百姓解决多少问题,带来多大实惠呀!为的就是确保在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李芳琴说。

  通过不断学习,化隆县在外的拉面店务工人员纷纷表示,要创新发展好化隆拉面经济,在拉面的创新服务上下足功夫,促进拉面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断向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展。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断自我完善,树立化隆拉面经济的正能量;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宣传好精准扶贫“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施计划,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带头人。

  送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拉面店,化隆各地拉面人也在以行动做回应,展示新风采。各地信息显示,苏州的拉面人积极融入社区服务,共同创建文明城市,与社区服务人员一同上街捡垃圾、打扫卫生;在广州、深圳、天津等大多数城市拉面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送爱心、送拉面;深圳的马永军每周固定一天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广州的韩木海购买定制免费券供弱势群体使用……拉面人用实际行动拉近与当地的距离,与宣讲活动共唱一首歌。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启动仪式

   新举措助推精准脱贫步伐

  2017年,化隆县已有21户贫困户筹资开办了拉面馆,实现了创业梦、脱贫梦。这是化隆县就业服务部门突破培训和就业脱节的瓶颈,通过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带来的巨大效应。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以全国化隆拉面店为载体,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象到拉面店从基础干起,经过一年实训培养成为拉面匠,并通过贫困户自身资金积累,以及加上政府支持资金和贴息信用扶贫贷款,帮助扶贫对象开办经营一个“扶贫创业拉面店”。计划到2019年,完成约5000人的实训任务,扶持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不少于1000家。

  目前,化隆县在全国271个城市经营的1.5万家拉面馆,绝大多数是由回族、撒拉族群众开办的,通过开办拉面馆,大部分回族、撒拉族贫困群众已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中,化隆县有意将开办拉面店的70多名藏族、汉族贫困群众也纳入到实训范围,并安排到回族、撒拉族群众开办的拉面馆实训,达到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目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共同团结进步。

  参加“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活动,化隆贫困群众不仅获得了一门自助谋生的手艺,更是为打开自身的视野和眼界奠定基础。在“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中,在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共同努力下,实训人员不仅能够学习到脱贫致富的技能,还能在输入地管理下树立合法经营、办证经营、文明经营的意识不断增强,在规避市场风险、诚信合法经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创业开办拉面店打下良好的基础。结束实训后,在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政府的扶持下,不少贫困户开拉面店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近年以来,化隆县政府部门和企业各方发力,特别是发动全国各地的拉面业主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创业。其中,2016年就有1020名贫困户上岗实训,实现年度工资性收入4500万元以上。

  赵鸿说,“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是基于化隆县的实际,基于化隆群众的现实情况而创新的发展新思路,必将有力促进化隆县地方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现了培训、上岗、创业的完整体系,是化隆县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海东市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的具体实践、更是化隆县结合县情实际创出的一条精准脱贫新路子,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加快拉面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整洁、干净的后厨

   返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十三五”以来,化隆县把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促进县域经济提速增量的重要抓手,积极采取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创业套餐”,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呈现出了“人回转、钱回流、企回迁、业回创”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化隆县1.5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和11个国家(地区),其中返乡创业户数达1400余户,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牛羊育肥等23个行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5000多人在相关产业基地就业。2016年,化隆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部委确定为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群科镇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特色小镇(拉面小镇)。

  按照“互联网+N”思路,化隆县规划建设了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中心,中国拉面网、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全面建成运行。同时,成立了鸿兴担保有限公司,为拉面经济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等发放担保贷款、发放拉面信用卡等,先后为1.5万家拉面店和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各类项目500余个,引导拉面经济返乡创业成功人士成立农业合作社399个。申报龙头企业11家,带动贫困群众14800户从事种草养畜、油菜等冷凉作物种植,为全国各地拉面店冷链配送牛羊肉等,初步建成高原有机绿色食材的生产加工基地,以及正在规划建设全面拉面店食材供应“中央大厨房”基地。

  推广实施化隆拉面扶贫“一带一路一村一店”模式,按照“拉面龙头企业+贫困户”,将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较少民族资金等以折股量化形式与品牌拉面店合作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按照本金利益分红的同时,聘用入股贫困户上岗实训,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获得股金和薪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化隆拉面品牌企业“海尼尔”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开办了一家“扶贫创业拉面店”旗舰店。

  目前,化隆县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创办的以冷链加工、餐饮宾馆、民族服饰加工、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23个行业的民营经济实体达380个,实现年产值达8.6亿元。

  大力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活动,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安排部署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和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以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收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精密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1人、输出1人、脱贫1户”为目标,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精准扶贫“雨露计划”,培训3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