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青海人:一群青海人的成都印象

16.05.2016  10:58

  因为地缘关系,成都和西宁很亲密。

  坊间传闻,成都辖区有近40万的青海人定居谋生,仅成都青海商会注册的商户就有百余家。

  青海藏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入驻成都的以枸杞、红景天等中草药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老总肖国华这样评价成都,成都的包容性很强,文化与青海相近,人才济济,市场潜力巨大。

   “舒适的城市吸引了我”

  青海藏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司机黄师傅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告诉我们,成都的夜生活从零点才开始,有些小吃店和酒吧都是通宵营业,和外界对成都的传闻一样,成都留给我们的是这样的印象——舒适、闲散甚至有些慵懒,拿成都人的话说就是——巴适。

  赵青花是我们在成都结识的第一个青海人。她是一名来自青海乐都蒲台乡的姑娘。2008年,赵青花考入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旅游专业酒店管理系的一名大学生。

  那一年赵青花十八岁,十八岁的赵青花去过最大的城市就是西宁,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导游。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梦想,赵青花选择了酒店管理系,实际上那时在赵青花的脑海中,酒店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住店”的层面上,她第一次住进酒店,已经是工作之后的事。

  赵青花努力攻克语言关,想要迅速融入这座城市。

  “青海人要面子,怕被别人看不起,大多数人都会暗暗下功夫。”赵青花说。

  如今,赵青花成为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在成都结了婚,丈夫是地道的成都人。

  像赵青花这样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定居创业的青海人还有许多,他们之所以选择这座城市,作为自己创业的基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不能忽视——是经济的差异刺激了他们,也是成都的舒适吸引了他们。

   卖青海拉面的老马

  去四川九州医院采访时,我们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街上,看到了一家高悬着“兰州拉面”牌匾的饭馆,直觉告诉我们,这家饭馆的老板一定来自青海,因为这家饭馆有着西宁街头所有拉面馆同样的气质——绿色的门脸,整整一墙壁的产品照片。果然,店主老马来自化隆,曾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的吸引下,几年前成为了成都“拉面大军”中的一员。

  老马说,因为兰州拉面的名气大,他不得不采用这种“偷梁换柱”的方式。

  老马说,除了做本地人的生意,来他店里吃饭的,有很多是在成都的青海人。

  我们问老马想不想家?老马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他嗫嚅地说:“等时机成熟了,我就把店名改过来。”

   “青二代”努力被一座城市接纳

  在青海退休后,赵先生选择定居在成都,他的子女顺理成章地来到了这座城市,成为了在成都谋生的“青二代”。

  “竞争太大了,没有‘圈子’,很难在成都立足。”赵先生的儿子说。

  “圈子”是成都人认同的社会“潜规则”。吃饭有吃饭的“圈子”,打牌有打牌的“圈子”,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圈子”。总之,在成都采访期间,不少在成都生活的青海人屡次感慨,没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就无法在成都立足。

  没有“圈子”的赵先生的儿子,将目光投向了在成都定居谋生的青海人自己的圈子——青海圈。

  “在成都生活的青海人有着庞大的群体。”赵先生的儿子说。

  是文化的相近,让在成都谋生的青海人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他们互帮互助,在陌生的城市里艰难打拼。

  如今赵先生的儿子和几个“青二代”在成都提督街上开了一家专卖青海土特产的商店,店面虽然不大,却保留了“青二代”共同的记忆——青海的记忆。

  “成都就是这样,在包容中疏离着你,在融洽中拒绝着你,也在悄无声息地接纳着你。”赵先生的儿子说。(李皓 赵俊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