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长支招海东县域经济发展

19.01.2017  23:07
海东时报

   近年来,海东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38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7%。海东市,这座两大省会间“长”出的新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跨越发展。

  连日来,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海东市各县区的代表们,在谈及今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围绕精准扶贫、教育、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话题积极发言,建言献策。

  打造河湟“文化之都”

  省人大代表、乐都区区长曾水清表示,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教育基础。近年来,乐都区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突出河湟文化元素,突出文化基础建设、品牌文化打造、群众文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将全力打造“河湟文化之都”。

  曾水清说,地处兰州西宁两大城市之间、河湟文化地理中心位置的乐都区,近年来依托瞿昙寺、彩陶博物馆、柳湾遗址等丰厚的历史遗存,突出彩陶、书画、射箭、赛马、秦腔、皮影、花儿等河湟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花儿文化及射箭文化等品牌。

  “乐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关注、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曾水清说。据介绍,按照“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永续利用”的思路,乐都区已编制完成了七里店河湟民俗旅游区等片区修建性规划、瞿昙寺文物保护规划和柳湾遗址保护规划,为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该区投资建成了彩陶广场、河湟休闲广场等一批大型文化广场,建成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雨润、共和等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套工程”,为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村业余剧团、歌舞队和14个社区配齐了文化设备。全区共建成“农家书屋”354个,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曾水清说,下一步,乐都区将着力打造瞿昙寺、柳湾彩陶、观光农业、河湟民俗文化、民间射箭、书法文化等六大文化旅游产业群。重点抓好瞿昙寺和柳湾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寺前广场提升改造、河道景观综合改造和柳湾遗址保护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文化体育、现代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水平。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步伐

  省人大代表、平安区区长汪源来表示,平安区要在“稳中求进”的同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转变观念,重点抓投资,抓发展。在他看来,平安的发展,富硒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是最有代表性的。

  近年来,平安区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形成8个品种的富硒产品,其中富硒菜籽油、富硒马铃薯、富硒青稞全粉已出口到国内外,受到消费者认可和青睐。汪源来认为,作为青藏高原珍贵富硒集中地的平安,今后要重点打造富硒牛羊肉、生猪、马铃薯、燕麦、大蒜5个产业,同时加快科研合作,形成富硒新产品,加大招商力度,用龙头企业带动富硒产业稳定发展。他建议,将富硒产业列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并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平安区还将继续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通过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

  省人大代表、互助县县长安永辉说,在结构调整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除了做强做大一产外,将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工业,将互助县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互助县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农业方面,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在狠抓园区建设、着力做好农业科技示范上下功夫;在狠抓结构调整、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狠抓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质农业上下功夫;在狠抓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上下功夫。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和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县。

  工业方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工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三产方面,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一核一线一廊两翼”发展格局,抓住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契机,不断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促进三产结构优化,全力打造全省高原旅游名县。

  

  以新兴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省人大代表、民和县县长马维忠说,精准扶贫不仅是海东市的一号民生工程,也是民和县的首要民生任务。民和要在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扶持壮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目前,民和县创建了马铃薯、花椒、枸杞、黄芪、娃娃菜等特色产业村74个,种植面积达7.2万亩。发展了一批枸杞、饲草、中藏药材等附加值较高的“一村一品”产业。依托40万亩全膜玉米产生的丰富饲草料资源,大力推进家庭牧场建设,在种养结合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功路子。马维忠说,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培育,民和县在农业生产中已探索出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的新路径,年生产饲料达到160万吨,但秸秆饲草转化率不高。他建议,灵活制定扶贫产业园资金与农户联带和量化入股政策,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扶贫贷款规模和发放范围,加大基准利率贴息补助。大力推广农村惠普金融,对贫困户开展银行贷款授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

  此外,加大以分布式电站为主的光伏扶贫支持倾斜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贫困户淘宝合伙人适当补贴。注重劳务培训的市场针对性,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适应性,有效增加劳务收入。同时树立劳务品牌,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点放在劳务输出品牌建设上。

  

  把化隆打造成“中央大厨房”

  省人大代表、化隆县县长马金星表示,化隆拉面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农牧业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大有可为。据介绍,化隆拉面经济中就业的13万人,最初是比较贫困的人口,但现在已经在大城市里实现了迁入式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民族的高度融合。发展拉面经济让化隆人富裕了,要趁机将脱贫攻坚与拉面“金饭碗”相结合,进一步做活拉面经济。

  化隆县将以“拉面经济”为支撑,把群科镇建成以清真餐饮文化为主,集民族特色产业、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拉面特色小镇,实现建成“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河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马金星建议,希望今后在省级层面上进一步加强拉面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的对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携手推进青海拉面经济发展,形成两地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同时,建议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把化隆县作为全省探索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试点,从特色种养殖、清真食品研发加工、仓储配送等方面给予扶持,把化隆打造成全国拉面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中央大厨房”。

  把“四个转变”贯彻在一线

  省人大代表、循化县县长韩兴斌表示,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就要和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省委“四个转变”治青理政工作思路结合起来,把报告精神贯彻在一线、落实在基层、体现在发展上。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定不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等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突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规划定位,突出民族风格鲜明、山水风貌旖旎的地域特点,突出综合治理、园林绿化的生态理念,统筹推动县城和集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同时,坚定不移抓好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打造撒拉族绿色家园5A级景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民俗游、黄河游、生态游、红色游,促使循化旅游在全省凸显主要地位;坚定不移抓好民族工业发展。充分激活民间投资热情,重点发展一批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牵引的中小微企业,全力打造民族服饰出口加工基地;坚定不移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以“黄河彩蓝”基地为引领,持续推进种养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坚定不移抓好精准扶贫攻坚,采取园区带动、旅游带动、拉面经济带动、种养基地带动等举措,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加快补齐贫困短板,确保年内全县整体实现脱贫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