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展“三区”建设的崭新画卷——写在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之际(中)

20.11.2015  16:16

   1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不少人眼中,逢“五”意味着一次大总结、一场新谋划、一个全展望,更意味着开启一段新征程,铺展一幅新画卷,翻开一页新篇章。

  回首“十二五”,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亦然形成,标示着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青海,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无疑是扎实推进省委“24”字战略任务的题中之义;是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是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生动实践“五个发展”理念的有效举措。

  奋力打造“三区”,是改革,是冲刺,更是机遇。过去五年,青海人民的辛勤付出,收获了丰硕果实。青海,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经济加快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各族儿女心相依、手相牵、情相融,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2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5月,省十二次党代会在全面客观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冷静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准确清晰地提出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三区”建设拉开序幕。

  “三区”建设是立足青海在资源、生态、稳定上的战略地位做出的决策部署,必将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资源富集、欠发达、生态脆弱和多民族聚居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子。

  于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把担子扛在肩,主动把责任抓在手,自觉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循环经济成了青海各族儿女的必然选择;“生态保护优先”成了青海各族儿女干事创业的共同追求;民族团结进步成了青海各族儿女的“最大公约数”。

  很快,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提出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奋斗目标,标志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3个月后,省委书记骆惠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强调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逐步打造循环型生产与消费模式,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2012年12月,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确立了“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的奋斗目标。

  “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 2013年末,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响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鲜明回答了事关青海全局与长远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问题。发展路径,就是奋力打造“三区”。

   3

  “绿”与“黑”的抉择,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们必须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的总体部署,使治青理政方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碧水蓝天,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精心“呵护”,需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护航”。

  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一批批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完善,一场场节能减排攻坚战打响,一个个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向“生态美、发展好、百姓富”新台阶迈进。

  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在既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中,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基本框架基本完成,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5月,结合省情特征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今,刷爆微信朋友圈那抹“青海蓝”的背后,是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节约取得进展,生态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夯实筑牢。

  清清源头净水,润泽半个中国。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江河湖泊清波交响……“大美青海”进一步彰显出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总行动中的特殊禀赋、特殊地位和特殊贡献。

   4

  一边,“金玉遍地”,资源富集;一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和谐美丽青海便无从谈起。

  生态大省要发展,势必要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子——

  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氯气平衡为重点,形成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以硫的平衡为重点,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百万吨复合肥、氟化工相互支撑的有色金属—化工产业链……

  既要“绿起来”“美起来”,又要“富起来”“跑起来”,如今,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经济建设,牵住“牛鼻子”,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缓解了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宽广视野加快技术进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伴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超大项目纷纷落地,一笔笔资金集中投向试验区,投到产业链上,规划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框架初步构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园区示范带动明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支撑显著增强,一个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拥有资源,是青海儿女的骄傲。而今天,让青海儿女更为骄傲的是,善用资源,长足发展。

   5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正如省委书记骆惠宁所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青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的坚持和拓展。”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各地党委“一把手”亲自挂帅,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选派第一书记、优选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短短三年时间,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铁乡隆务龙村从一个让人头疼的“后进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班玛经验”,以集中整治工作为抓手,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载体,让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面貌焕然一新,经验还面向全省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

  校园里,一首首民族团结的童谣,唱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书架上,一本本民族团结的读物,汇集起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青海各族儿女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精心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融入高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怒放。

   6

  过去五年,数亿人生活巨变;未来五年,亿万家期待憧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当前,“四个全面”为“十三五”发展布局导航,“五个发展”理念引领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五个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再次阐明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构成了中国发展战略的新图景。

  立足省情,放眼“十三五”,“三区”建设不仅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增强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个发展”理念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应当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引领和制度保障;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探索适合地方长期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到2020年,实现主体功能区布局、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出率显著提高,生态制度先行先试取得重大成果,全民生态文明理念普遍增强。

   8

  凝心聚力话发展,携手迈向新征程。

  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我们应当在“五个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开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推动工业乃至三次产业向特色优势型、循环利用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按照“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行”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9

  多民族、多宗教的禀赋决定了创建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赋予了创建工作特殊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我们更应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强化担当,乘势而为——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综合起来,把管肚子与管脑子协同起来,聚焦基层基础、依法治理、精准扶贫、协调发展、文化认同,我们应当补齐短板,有的放矢地抓好整改深化。

  创新方式,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重在平时、重在经常、重在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合力,使创建成为全省各族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事业。

   10

  奋力打造“三区”,是实现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福祉的根本所在。但仍然面临着新老问题、新老困难、新老挑战,多方瓶颈待破解,形势喜人且逼人。

  在“新常态”的战略背景下,回溯过往,面对当前,放眼未来,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特殊省情的省份来说,奋力打造“三区”,是时代的召唤,是群众的期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让我们紧盯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转变方式,更加注重和谐稳定,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夯实基层,努力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江源平 李彩芸 )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