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祁连山: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08.12.2022  09:03

 

  向左走,向右走。郝进芳摄

四裂红景天。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举行。当天,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监测到多个珍稀动物同框画面

  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区域内发育和保持了大面积梯度差异显著、生态结构完整、类型多样的高山高原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分布着大面积连续的雪豹适宜栖息地5.11万平方公里。高原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分布有雪豹、荒漠猫、黑颈鹤、野牦牛、羽叶点地梅、唐古特红景天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77种。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从雪豹调查起步,不断扩大合作,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34家一流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1000人次参与调查。调查范围从陆生生态系统到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了物种类型全覆盖,清晰掌握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物种多样性“家底”,共分布野生脊椎动物280种,野生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大型真菌203种,水生生物575种。

  在全国率先追踪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旗舰物种,填补了我国在雪豹、荒漠猫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方面的研究空白,救助雪豹“凌蛰”并给它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实现了国内首个野外救护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为大型食肉动物共存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揭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迁徙路线、繁殖策略等科学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黑颈鹤。张景元摄

兔狲。鲍永清摄

顶风冒雪。焦生福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介绍,荒漠猫因其数量少而被称为最难见到的猫科动物,但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我们记录到一个种群结构稳定、数量较大的荒漠猫种群,祁连山成为全世界最容易“邂逅”荒漠猫的地方;“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五只猞猁”同框的罕见画面先后亮相,使祁连山成为“四猫之最”最佳生存地。

  其间,还新发现昆虫新种10种、中国新记录2种、青海省新记录139种,以及祁连山鸟类新记录9种。

   建成40个高标准管护站

  韩强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通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有力改善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与试点前相比,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增加7.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二类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建成40个高标准管护站,划定2339个巡护网格,覆盖了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2.6万平方公里,保护管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拆除网围栏77公里,有效连通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进入新模式。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以来,通过率先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国家公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村社设立“村两委+”联点村。通过建立保护、宣传、教育、发展等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公园与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系,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资源管护网格化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有力保障了青海片区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运转。

   发现水生生物500余种

  首次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源头的水资源和水生态全范围、全系统全面体检,为青藏高原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示范经验。自2020年开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典型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评估工作,完成了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现状的全面体检。

  调查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河流和湿地属于高山清洁冷水型水生态系统,湿地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其中,河流水质良好,大部分样点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要求。境内河流里共发现水生生物500余种,其中不同季节发现浮游藻类56-127种,着生硅藻127-137种,浮游动物51-88种,底栖动物61-93种,鱼类11种,水生高等植物71种,没有发现外来鱼类,涉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鱼类1种,青海省重点保护鱼类2种。

   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科普馆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中心,建立涵盖各类生态系统及物种的观测网络,率先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立我国西部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主要功能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

  建成我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也是我国西北部生态系统开放式场景体量最大的科普馆。建成国家公园展陈中心,成为展示国家公园、社会大众接受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

  建成占地约37公顷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这是青藏高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救护便捷的救护繁育基地之一,是一座真正建在公园内的生命救助站,有效补充就地保护,提升野生动物救护能力,为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提供优质的基础条件。8月建成运行以来,已成功救护34只野生动物,放归7只,保护措施增加新手段。

   盗采盗猎违法行为零发生

  建成运行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面积达到8000平方公里,布设监测点226个,其中植物监测样地98个,动物监测样线37条,实现对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有效提升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感知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

  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人类活动监管等方面,高强度开展“绿盾”“环保督察”等专项执法行动60余次。与此同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综合执法效能,始终保持最严格监督管控的高压态势,试点以来园区内盗采盗猎等违法行为零发生,为生物多样性安全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