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六盘山片区脱贫攻坚调研行:一碗拉面的故事

05.07.2017  19:03

  春风又绿黄河畔。81岁的马玫瑰和小孙子在树荫下乘凉,院子里的核桃树已经结出了果实,松木大房房檐上有精美的雕花,屋子里铺着地毯,放着实木茶几和真皮沙发,茶几上摆放着核桃、红枣、桂圆、冰糖、葡萄干。

  “核桃是自己家种的,以前困难的时候都是卖掉补贴家用,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都是自己家人吃,还有红枣、桂圆、冰糖、葡萄干以前都是锁在柜子里,怕家里的孩子偷吃,如今放在这里,小孙子都不吃。”马玫瑰看着如今的好日子回忆道。

  马玫瑰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则塘村的村民。则塘村地处黄河边,有252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不足213公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则塘村是化隆县出名的贫困村,全村没有任何产业,一年的收入仅仅依靠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收成不好时连吃的都不够,全村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谁家要是有个手扶拖拉机那就是村里的富裕户了。

  “穷则思变,那时候日子过不下去了,1992年的时候,我们几家人凑了点钱,就到外面开拉面馆,我们先是去了山东,之后又去广州。1997年,有了积蓄后我们就回到西宁开宾馆,家里也盖起了新房。”马玫瑰说。

  马玫瑰是则塘村最早走出去开拉面馆的人,属于“面一代”,在马玫瑰的带动示范下,村里的村民纷纷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开起了拉面馆。“现在全村90%的人家在外面开了拉面馆,家家户户都有轿车,15户村民在西宁买了房子,30多户村民在群科新区买了房子,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则塘村村支部书记马孝红说。

  马玫瑰进城开拉面馆开辟了化隆县群众创业的先河,是典型的群众首创。通过马玫瑰的示范带动,拉面经济兴起,政府投入支持困难群众走出大山开拉面馆,“面二代”应运而生。

  5月15日,马毛它海日投资1200万元的兴茂饭店在群科新区试运营,饭店集餐饮、茶艺、住宿、会议为一体,饭店的80多个服务员全部是当地困难群众,说起兴茂饭店,马毛它海日开玩笑地说:“这个饭店就是我一碗拉面一碗拉面拉出来的。”

  马毛它海日所说并无虚言。他的老家在德恒隆乡牙曲滩村,家中十几口人只有0.53公顷的耕地。2003年,马毛它海日带着家中仅有的2万元钱来到了天津,开起了拉面馆,那时候一碗拉面才卖3元钱,马毛它海日从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拉面馆做起,一碗碗拉面“拉”出了十几家分店,也“拉”出了如今的兴茂饭店。

  “那时候,一年到头全家人趴在地里,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入能有个800元就不错了,每个月电费都交不起,每个月收电费时就发愁,被迫无奈才想着走出去开拉面馆。”马毛它海日说。

  为鼓励像马毛它海日一样的贫困户外出开面馆,化隆县派驻65名工作人员在厦门等48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服务管理“拉面人”,为群众的异地就业最大限度地创造服务、管理、教育政策环境。

  从群众的首创精神到如今的政府扶持,化隆县千方百计通过拉面经济推动精准扶贫,特别是发动全国各地的拉面老板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探索出了“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

  2016年化隆县就有1020名贫困户上岗实训,实现年度工资性收入4500万元以上,其中21户贫困户筹资开设了拉面馆,实现了就业梦、创业梦、脱贫梦,今年35岁的冶林就是其中之一。

  化隆县扎巴镇阿岱集市的扎巴坡坡餐厅中,冶林正在为顾客做拉面。冶林是扎巴镇扎巴二村的贫困户,去年通过政府动员到餐厅学习手艺,学习手艺的同时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如今,冶林已经成为了一名面匠,一个月能拿到3300元的工资。

  扎巴坡坡餐厅中和冶林一样学习手艺的还有同村的王淑兰,王淑兰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待在家里,没有固定的收入,全家七口人靠着0.73公顷耕地和丈夫的务工收入生活,如今,王淑兰在餐厅学习炒菜,每个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

  扎巴坡坡餐厅是化隆县城内唯一一个带薪在岗实训基地,其他实训基地遍布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贫困户带薪在岗实训的经费是每人2万元,其中,贫困户实训满一年后奖励5000元,第二年从事拉面经济行业再奖励5000元,实训期间对实训基地老板奖励5000元,拉面师父奖励2000元,拉面办事处经费500元,乡镇村社领导动员一名贫困户参加带薪在岗培训奖励500元,拉面大赛考核经费1000元,拉面电商中心前期培训1000元。并且,实训期间所在实训餐厅承诺一年实训贫困户工资不低于3万元。实训结束后,政府对于有意向开面馆的给予5万元贴息贷款。

  群众首创、政府扶持下,化隆拉面走向市场经济。

  马青云深知化隆拉面处在转型期,化隆拉面的发展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融入市场经济。2013年,马青云辞去西宁市公安局的职务,回家乡创业,建立了拉面电商中心,推进“互联网+拉面”。

  “我老家在扎巴镇窑洞村,家人都在开拉面馆,哥哥姐姐们用一碗拉面供我上大学,我深知化隆拉面要走出去,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化隆县群科新区的拉面电商中心里,马青云告诉记者。

  马青云打造的拉面电商中心是为我省20万拉面人、3万家拉面店进行劳务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服务和线上培训。由拉面电商中心延伸而出的中央大厨房推动我省特色产品销售。马青云说,我们已经在广州、天津、江苏等地有了自己的库房,今年计划在50多个城市建立配送物流,将我省的酿皮、青稞饼、牛杂等销往全国各地拉面馆。

  从群众首创到政府扶持,再迈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一碗拉面成为了化隆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活水源”,这一碗拉面是扶贫面,更是一碗民族团结的面。(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