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和谐藏区行】 黄河流经的尖扎村庄生活质量不断向高

26.02.2019  09:00

坎布拉镇上李家村的马秀兰和姐姐打开家里的自来水脸上满是幸福。

  青海新闻网讯 当来自巴颜喀拉山的那脉清水流淌进灵秀尖扎的怀抱,那些依偎着黄河母亲怀抱村庄的人们,生活越过越好,从曾几何时只顾吃饱饭到如今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这些村庄开始变成了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2月21日,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唐镇马克唐村,在这个150多户的藏族群众居住的村子,90%的人家里建起了“洋”厕所。格桑措家的卫生间,马桶、洗脸池、电热水器一应俱全,墙体上的瓷砖和地面上的板砖颜色搭配有致。

  从建垃圾中转站和公共卫生厕所,再到村子里建排污管网,那些曾经影响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旱厕都变成了上下水都通的卫生间。

  马克唐村位于尖扎县新老城区交界处,站在村口的垃圾中转站门口,目光所及处,巷道干净整洁,一棵老树正酝酿着吐露嫩芽。

  马克唐村党支部书记南拉加和村主任才桑加指着垃圾中转站的所在区域说:“以前这里是一块闲置地,也是村民们经常倾倒生活垃圾和堆放建筑垃圾的地方,有时候垃圾多得都占了一半的进村道路,难闻的气味给大家的出行造成了很大困扰。”

  同行的尖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兼城管局局长周晓光说,以前这里是县城里脏乱差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县上的一处卫生“死角”。

  南拉加和才桑加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整治这一处“死角”,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总缺点“味道”,于是他们开始为村子里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想了很多办法,主动到县政府汇报修垃圾中转站和建排污管网的想法,2016年,他们的想法落地,成了全县第一个生活污水直排城市污水管网的村庄,村民家里的生活垃圾也可以随时专门转运处理了。

  才桑加说:“现在,村子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邻里之间纠纷也少了,正月初七还举办了全村的新春文艺晚会。”

  周晓光介绍,尖扎县在贯彻落实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过程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已对全县8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总投专项资金达6900余万元,还计划在尖扎滩乡尕尼哈集中安置区、康杨镇、昂拉乡、多加办事处等地配置垃圾填埋场。

  沿着黄河流淌的足迹溯流而上,从离黄河不足1公里的马克唐村到坎布拉镇上李家村,这个有着396户1445人的回族村落里,偌大的村广场上几个孩童围着一辆儿童自行车欢快地玩耍。

  对比今昔,变化的不仅是村里曾经堆放各种杂物的打麦场变成了干净的广场,村道两边装上了路灯,村民家里还通上了自来水和排污管网。

  上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哈三说:“原来村民们的生活污水都是出门后直接倾倒在自家门前,村民们每年耕地灌溉时都能在自家地头上清理出一大堆垃圾,成堆成堆的垃圾不仅影响了居住环境卫生,还怕随着自流水流入黄河。”

  沿着村主干道来到祁克力索买家,一幢自建的二层小洋楼显得很大气,她的两个孩子在厨房里打开水龙头玩起水来,脸上洋溢着天真和喜悦,水池中的水顺着排水口排向了污水管网。

  “通了上下水后村民们的小家越来越干净了,这还只是我们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其中一项,扮靓小家点亮大‘家’,村子整体面貌都发生了变化。”杨哈三的笑容应和着春日暖阳无比灿烂。

  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将保护生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注重因地制宜和乡村气息,让依黄河而生的这些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向高。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其中一项内容,尖扎县的雨污分流式污水管网建设在全省走在了前列,做到了尽收全收,不让污水乱排。目前在德吉村、尖扎滩乡尕尼哈集中安置区修建的污水处理厂均已完工,坎布拉镇上李家村、马克唐镇回民村和马克唐村污水管网已对接,措周乡措干口村、康杨镇河滩村铺设的污水管网均已投入使用。

  “住在黄河边上,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黄河水生态,不能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污染了一江黄河清水。”周晓光说,规划是龙头,下一步还是要做好规划,一步步稳扎稳打,让污水管网逐步进入到更多村子延伸至更广的范围。

  从一个个排污“源头”到污水处理“终端”,在尖扎县污水处理厂的巴氏计量槽前,经过前期处理、过滤、消毒等工序后的污水变成了一池清水,王杰厂长舀出一勺分装在两个取水瓶,打算送到化验室进行氨氮、悬浮物等指标检测。

  王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通过先后两期项目建设,每天可以处理2700吨污水量,经处理的污水能够达到一级A类标准,可以直接排入到黄河。”

  依黄河而繁衍生息,依旧对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充满了敬畏之情,从发生变化的村容村貌到持续改善的人居环境,对保护好流经村庄的这一江清水,他们有着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