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医卫“四变”看玛沁

16.12.2018  15:11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对于阿尼玛卿雪山下的牧民来说,追求健康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保障。

  平均海拔4100米、氧气含量不及平原60%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改革开放初期,玛沁县医疗机构不健全,卫生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紧缺、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技术落后,严重阻碍着当地群众对健康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状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省内外医疗机构的帮扶下,玛沁县把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

  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现代化布局合理的医院;从诊断的“老三样”到高科技大型“高精尖”诊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的医疗人才;从“治病救人”到“预防保健”……

  玛沁县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8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县乡一体化管理的医共体组织模式,翻天覆地变化的卫生技术条件,使老百姓享受到了方便、快捷、上门服务的医疗保障。

   从“低矮破旧”到“专业医院”

  “1990年,我参加工作分配到玛沁县党洛乡卫生院,那时全县没有一栋楼房,卫生院也只有两间平房,算上我只有三名医生,一到冬季和牧民群众一样生炉子烧牛粪,医疗环境和设施特别简陋。”

  在现任玛沁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赵洪林回忆说,1993年,政府投资在党洛乡修建了一排平房,乡卫生院有了一个独立的院子,诊疗室、治疗室和药房分开,有了专门的卫生诊疗室。

  据玛沁县《卫生志》记载,1982年,玛沁县卫生局正式成立。2000年县卫生局与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合并为县卫生与计划生育局,负责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也就从此后开始,全县医疗机构建设迈出跨步前行的步伐。

  据统计,2012年至今,上海市援建玛沁县卫生项目达6项,中央预算内投资2项、中国移动投资1项、省级专项资金项目3项,涉及资金3671.5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建资金1900万元,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109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395万元,中国移动286.5万元。

  从玛沁县中医院住院楼、玛沁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及实验室建设,到拉加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项目建设,再到玛沁县党洛乡卫生院住院部、玛沁县妇幼保健服务用房和玛沁县乡镇卫生院藏医馆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就医环境和条件。

  冬日,走进沿街的大武镇卫生院,一束束阳光直射进干净整洁的诊疗室,两层楼的布局分布了门诊、药房、化验等8个科室,从首诊到基本医疗检查,全院13名医护人员和7名村医,从事着大武镇五个村、六个社区,3705名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等工作。

  “以前,我们卫生院的前身是昌麻河乡卫生院,离县城有300多公里。2008年撤乡建镇,整体搬迁到大武镇,从原来的几间40平方米的平房升级为4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卫生院,环境和设施发性巨大变化。”大武镇卫生院院长才让措说。

  目前,玛沁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已达到47所,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35所。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所,乡镇卫生院8所,村级卫生室35个,另有个体诊所12个,私立医院2个。全县有病床116张,全县医疗机构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7460平方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只能用“天壤之别”形容了。

   从“老三样”到大型“高精尖”

  “以前看病,我们都用的是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这‘老三样’就是医生的标配,此外没有一件诊疗设备。药品从州上统一进,一次来回需要两天时间,缺医少药成为当时牧区的普遍现状。”

  赵洪林说,由于医疗设备缺乏,就连玻璃注射器都要在炉子上沸煮消毒后反复使用。医生也是身兼数职,特别是冬天既要看病,还要打针抓药,不时还要给炉子里添煤保持室内温度。

  2003年,玛沁县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将原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为玛沁县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疾控中心的成立,对促进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

  目前,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平均达93%,乙肝疫苗达90%,以包虫病为主的重大地方病、传染病疾病普查52963人,手术治疗64人,手术治愈率达到98%,疫情检测报告率达100%。

  “1993年,玛沁县中医院建成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并设立了内科、儿科、口腔科、护士站、妇产科等,尽管每个科室只有一名医生,但在架构上基本像一个医院了。”

  从玛沁县中医院成立到改名为玛沁县人民医院,1991年参加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彭艳,对全院发展变化,特别是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有着更深的体会。

  1996年,县医院建成了一个四合院,并达标为二乙医院。2009年修建了门诊楼。2013年,上海援建了住院部大楼,整合了CT室、急诊、卫生监督所和住院部4大项,使医院科室基本建全达到18个,还配置了双排CT、记忆P5彩超、半自动生化仪等检验设施。

  2015年,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达标评审,目前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心医远程医疗系统、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辽宁省金秋医院远程实时动态心电监测系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远程系统及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手段相继投入使用。

  “从2016年开始,县医院为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实施了碳14检查成为全州首例。至此,县医院检验科从癌细胞、性激素、心功能等检查达到106项,成为引领全州、检查项目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医院。”

  彭艳说,特别是2017年县人民医院百级、万级层流手术室和标准化供应室建成投入使用。今年,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家带领本院医生在这个手术室开展了玛沁县首例包虫病手术,标志着县医院手术室环境设施提升了一大截,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从“赤脚医生”到“专科医生”

  “援藏医疗,最难的不是环境艰苦,而是目睹由于当地医疗水平落后,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的心痛。”2016年,辽宁省金秋医院医疗队来到玛沁县开展帮扶。

  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生李延辉经过几天义诊后说:“这里的很多医护人员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知识。有仪器设备,却不会用;并不复杂的病症,误诊几率却很高。”

  如果说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巨大变化,让玛沁县卫生医疗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但医疗人员的紧缺和医疗技术的滞后才是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赵洪林介绍,由于高寒缺氧,留不住、引不进人才,成为青海藏区医疗水平发展滞后的“通病”。全县仅有的专业医务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年果洛卫校毕业的学生。为此,玛沁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培训,与上海、辽宁及本省医疗机构建立远程指导和医疗队帮扶等方式,加大了本地医务人员培训力度。

  2015年起,玛沁县与青海医学院、青海卫生技术学院开展定向培训。4年来,先后定向为全县分配临床医学本科生5名,B超、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17人。目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门留出编制,为未来引进更多专业人才铺好了路。

  赵洪林介绍,2012年以来,为提高医务人员和医技人员的诊疗水平,县医院下定决心,将只有1人的科室关门,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妇保科有一名医生进行培训后,带动了整个科室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全州最有名的科室。

  “2016年,县医院检验科的医技人员通过省上一对一精准帮扶和培训,当年全院接诊病人22067人,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复合率达到97%,好转率达到90%,诊疗水平明显提高,从三大常规到肝功五项,诊断准确率达到97%以上。”

  彭艳说,尤其远程会诊中心的建立,牧民群众可在县医院免费享受到上海、辽宁和省上的大医院专家级的会诊,不仅减去了好多重复检查,完全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全县医疗卫生人才呈现出高学历增加、职称结构更为优化、医护技比例渐趋合理。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通过核岗定编、竞聘上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卫技人员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改革措施,培养了一批扎根牧区的业务技术骨干。

   从“治病救人”到“预防保健”

  大武镇吾麻村扎西多杰是一名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日刚做完手术出院,大武镇卫生院就与他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并为他制订了个性化管理方案。

  2018年11月27日,雪后的大武镇天寒地冻,与扎西多杰签约的才让措医生一行3人来到他家,为他换药,并进行了常规检查,还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

  2007年,玛沁县构建医疗联合体工作启动,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医共体合作协议。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开展了资源共享、资源下沉、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等工作。

  大武镇卫生院制定“135”家庭医生服务方案,围绕以服务辖区群众健康为中心,建立医生包村包“结对”服务;建立重点监测、定期排查、健康顾问三种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便利条件,开展预约、互动、跟踪、关怀、便民五大类服务。

  通过一对一上门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到源头,从“治病救人”升级到“预防保健”为主。目前,大武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已签约1753人579户,达56%,其中:普通人群签约959人,重点人群签约234人,精准扶贫户签约100%。

  吾麻村牧民龙多说,以前看病,骑马到县上,有时人多排队要好几天。去年签订了家庭医生,一年上门体检十多次,还讲一些卫生常识和卫生习惯。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电话联系,没什么大毛病就不用进大医院了。今年全村没有新增一例包虫病新发病例。

  为提高首诊水平,县人民医院为大武镇卫生院调配并安装了格拉玛-3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518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并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医共体的运行,增强了医疗服务各环节有序连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真正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下沉、人才培训及供需资源的有效共用共享,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普通病在乡镇,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健康服务新格局。

  特别是,通过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化项目建设、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罗连军  )

我省出台方案支援青南医卫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青南地区医疗工人民政府
我省调剂150名编制保障青南地区支医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青南地区医疗工人民政府
我省调剂150名编制保障青南地区支医工作
  青海新闻网讯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