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北京右安门店月底关闭洋百货“战略收缩”

10.03.2015  11:16
核心提示:   每三四个月就关闭一家百货商场,这是华堂最近一年多的市场表现。在去年连续关闭劲松店、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门店4家门店后,这个月华堂商场右安门店也将走到生命终点。华堂并非第一家在华大踏步后退的外资百

  每三四个月就关闭一家百货商场,这是华堂最近一年多的市场表现。在去年连续关闭劲松店、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门店4家门店后,这个月华堂商场右安门店也将走到生命终点。华堂并非第一家在华大踏步后退的外资百货品牌,春节前,英国知名零售商马莎百货也宣布关闭上海大区5家门店。为何洋百货品牌会集体收缩战线?是迟来的水土不服?还是无力面对新的行业变化?

  现状

  7年亏损“包袱”被甩掉

  “我们抱歉地通知您,由于公司经营结构调整的原因,华堂商场右安门店将于2015年4月1日起停止营业。但2015年3月31日晚之前商场仍正常营业,各项设备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敬请大家安心购物。”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二环路边的华堂右安门店,虽然商场还在正常营业,但醒目的停业通知已经张贴在了大门上。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五层,商场内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打折促销。一眼望去,写着“3折”“5折”的黄色促销广告似乎铺满了各个楼层。“还有不到20天商场就要关门了,所以现在是大甩卖。”一位售货员告诉记者,经过一周多甩卖,如今店里的商品已经不齐,很多都已经缺货了,眼下来商场淘便宜货的多数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为何会在开业7年后选择关闭?华堂给出的答案是“甩包袱”。“这家在2007年9月开业的门店已经经营了七年多,从未盈利过。”华堂商城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虽然开业以来右安门店的营业额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十分缓慢。一面是人工成本上涨、租金居高不下,经营利润不足以弥补总支出,另一面是华堂右安门店虽然多次调整,仍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夹击”之下只能闭店止损。

  这名负责人表示,虽然华堂在北京的业务还将进行调整,但右安门店或将是最后一家采用闭店方式的门店。此次关店后,华堂商场在北京的店面仅剩4家卖场和1家食品馆(包括十里堡店、亚运村店、丰台北路店、大兴店和三里屯食品馆),而在2010年,华堂在京还拥有10家百货门店。

  探因

  洋百货“战略收缩

  门店数量减半的并不只有华堂一家。据统计,自2014年年初以来,国内大型连锁百货企业已经明确的关店数量达到38家,其中外资百货占比达到近六成,成为重灾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牌百货商店,如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华堂等相继关闭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一些旗舰店,另有一些外国百货公司在二三线城市也有关店现象。

  “我们在调整和收缩,并不是单纯撤出。”对于即将采取的关店行动,马莎百货负责人对外表示,这只能算是战略调整,今年和明年马莎在国内还将继续加大投资、翻新门店,其中在北京、广州等重点城市还将开设新的门店。

  与之类似,对于自己的闭店风潮,华堂、百盛、巴黎春天等洋百货企业对外的说法也是“战略收缩”。华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华堂对于其它门店并不会缩减投入,并且将扩大对专营食品业务的“食品馆”的投入和推广力度。

  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洋百货的“战略收缩”或许将持续一段时间。“百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表示,洋百货商场之所以陷入关店潮,一方面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原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品牌优势已经很弱,另一方面在业态吸引力上,百货也不如购物中心,“高不成低不就”成了眼下洋百货最贴切的写照。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扭转颓势绝非一日之功。

  展望

  百货行业“洗牌”还将继续

  华堂右安门店不是第一个关店的洋百货,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而陷入困境的也不会只有洋百货。最近有信息称,万达百货也将战略收缩,关闭部分业绩不佳的门店。

  国内百货行业将往何处去?

  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看来,大型百货商店是19世纪后在发达国家兴起的商业模式,虽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度红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面临改变。作为传统的商业模式,百货已无发展空间,要想在21世纪幸存下来,就必须“嫁接”上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如果百货公司能借助电子商务延续品牌优势,或许还能重返青春,但在此之前,整个行业的“洗牌”还将持续。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