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大会报告起草内幕

09.05.2014  08:09
核心提示:国际气候谈判专家披露◎本刊记者朱艳在华沙气候大会进行期间,民间环保人士在华沙集会,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源:创绿中心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在磕磕碰碰中闭幕,比预定时间推迟了一整天。会议11月11日 国际气候谈判专家披露
◎本刊记者  朱艳

在华沙气候大会进行期间,民间环保人士在华沙集会,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来源:创绿中心

 
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在磕磕碰碰中闭幕,比预定时间推迟了一整天。会议11月1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谈判代表汇集在波兰国家体育馆谈判。大会虽然就气候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焦点议题达成协议,但很多人士称之为“无力的协议”。华沙气候大会的这个结果,相关人士早有预见,因为各方的利益冲突实在是太大了。前不久,身在国际气候谈判第一线的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凯莉·克赖德女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克博士,向《环境与生活》杂志介绍了此次国际气候谈判的背景和内幕。
 
据记者了解,华沙气候大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大会的定位很明确——为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铺路。而巴黎气候大会的相关国家,将为205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2℃内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中国也在其中。

此次气候大会前夕,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凯莉·克赖德女士于10月15日来到北京与中国媒体交流。作为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第五次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撰写人之一,凯莉向《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介绍了IPCC报告形成背后的故事。IPCC的历次报告为联合国每一次气候大会提供有力的气候数据支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第五次报告直接关系着华沙气候大会,以及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和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议程。


          华沙气候大会期间,民间环保人士在华沙街头装扮成德国总理默克尔(左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左二)、法国总统奥朗德(左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左四),呼吁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关注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损害,负起减排的责任。                                                来源:创绿中心

科学证据确认:

人类导致气候变化可能性达95%

曾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环保顾问的凯莉,很早就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

以前,IPCC的三个工作组都是同时发布报告。但最近这次有所不同,据凯莉介绍,今年9月27日,涉及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的第一工作组发布了报告。而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等内容的第二工作组报告,将于明年4月在日本横滨发布。有关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第三工作组报告,计划于2014年4月底在德国波恩发布。最后的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

分别发布报告是因为,第一工作组的报告将直接对后面两个报告产生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执行负责人王克博士认为,这实际是一次改进,“以前是三个工作组的报告同时推出,大家的工作是平行的,各干各的。但是,三个工作组之间的关联性特别强,尤其是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介绍了很多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对第三工作组讨论的怎么实现减排,关联特别密切。”值得一提的是,王克本人也是第三工作组的研究人员之一。

气候变化是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科学界至今说法不一。而这次报告明确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可能性,达到95%!凯莉透露,IPCC专家组得到的科学证据显示,实际上甚至不止95%。

对此,王克博士解释:“我们不是说升温的95%来自人类活动,而是说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个结论有95%的可能性。”据王克介绍,IPCC在2001年时的态度比较谨慎,当时说有66%以上的可能性,2007年就把这种可能性提高到90%以上。

之所以不敢100%确认,是因为地球的气候变化还存在一些现有科学没有解释清楚的现象。比如,有人提出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气温已经很高了,几乎和现在温度一样,后来变冷了,然后又开始升温。欧洲在中世纪时期并没那么多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这就说明当时的升温并非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联合国基金会气候科学特别顾问凯莉·克赖德女士                        朱艳/摄

上千页的百科全书式报告

政府代表多数不懂气候学

凯莉透露,由于第一工作组报告涉及很多资料,而且掺杂了政治因素,所以谈判举步维艰,“我在斯德哥尔摩经过了5天的谈判,其中还包括一个晚上,没有吃饭,整夜不睡地通宵谈判。”

第一步,工作组汇聚了各个领域科学家多年以来的上千份资料,形成一个长达1000多页的百科全书式报告。最后,工作组还要形成一个只有15页的概要性报告,以供政策制定者(如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和普通大众阅读。这个报告浓缩了长报告的精华。工作人员花了4天整理材料,最后再交给130个国家政府的代表进行逐字审查。

凯莉认为,让政府的代表们弄清楚这些专业知识很难。“由于他们不是气候学或者气象学领域的人士,所以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帮他们理解这些专业知识。”这一天时间显然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想一想,有130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团,每个代表团有5个人,要每个人都对这个15页的报告逐行逐字达成共识才能通过。这样最后出来的这个报告是非常有力的。”未来,其他工作组的报告形成过程也与此类似,王克形象地称之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综述”。

最让人纠结的是报告的第八部分,它的政策意味特别强,因为要给出一个全球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会议上,针对最后这一部分打得不可开交。大家知道,全球总限额定下来之后,各国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判,所以对所有的国家影响都特别大。”王克解释道。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执行负责人王克博士                                何勇/摄
 
印度环境部长哭了

日本澳大利亚会上变卦

与第一工作组报告相比,王克参与的第三工作组的工作更加复杂,前者更多是基于科学事实开展工作,而后者则直接涉及各国的减排量,“第一工作组熬一个通宵,那不算什么,等到我们第三工作组出决策概要时,一个通宵绝对搞不定!”王克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各国已达成政治共识,同意将“2050年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作为长期目标。王克说,这个共识正是基于IPCC的第四次报告。

接下来的问题是,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该如何核算?王克表示,仅2010年一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了91亿吨,而中国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额的70%,未来中国的日子肯定要紧着过。“因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就这么多,不能全给你,比如印度就有10亿人。最后很可能中国不是与美国争排放额度,而是跟印度抢了。这次开会时,印度环境部长都哭了,人家说,‘我们还有40%的人口没用上电,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求我们怎么减?’”

不过,在这次华沙气候大会上,“扯皮”的不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而是发达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华沙大会高级别谈判一开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代表就抛出立场严重倒退的观点,日本曾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但这次日本公布的减排目标,竟然比其1990年的排放水平高出3.1%。澳大利亚也不甘示弱,不但拒绝在华沙会议上做出履行出资义务的新承诺,还声称“要求发达国家做新的出资承诺不现实、不可接受”。

欧盟不愿仅回顾历史责任

中国减排谈判风险越来越大

王克认为,尽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历史排放责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也处于尴尬境地,“我们现在的排放也不低了。”果不其然,在这次的华沙气候大会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就一再强调减排“对所有缔约方有效”,而欧盟等也提出仅回顾历史排放责任的方式过于狭窄,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等。王克直言,“很多小岛国和欧盟国家对这个报告很有意见,认为报告对气候变化的弊端太轻描淡写了,实际比这个严重得多。”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小岛国国土有被淹没的危险;相反,全球升温却给俄罗斯带来好处多多,“如果气温上升4℃,俄罗斯西伯利亚冻在地下的矿藏就可以挖出来了。”

令王克和同事们担心的是,由于我国短时间内摆脱不了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我国减排工作的难度巨大。因此,我国在国际减排谈判中被孤立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反对我们。

环境百科

华沙气候大会

11月11日至2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此次会议通称“华沙气候大会”,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谈判代表与会。

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2011年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决定建立)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

但是本次大会高级别谈判一开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部长级代表即抛出立场严重倒退、减排目标不降反升的观点,引发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多家非政府组织代表宣布集体退场,以示抗议。

此外,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对于切实兑现承诺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政治意愿,既没提出时间表也没提出具体数额。所谓绿色气候基金机制本身仍未真正建立,发达国家也没提出各自的具体出资数额,仍然是一个空壳。                                                                          (石望/整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英文简称是IPCC,是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的国际机构,它向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重要科学基础。                    (牛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