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社会学的双重责任

02.12.2016  18:05

      如何以中国社会为基础提炼出准确描述中国社会变迁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推进社会学的本土化,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11月13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谈到,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在中国泥土里培植中国的社会学”,让社会学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丰厚土壤,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智慧、价值的理念和方案,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挑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提出,中国社会学亟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创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应当在专业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寻找结合点,在解决现实问题与本土文化资源上寻找结合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还缺乏共享的学术问题意识,专业术语的概念化能力也比较弱。今后要更加重视科研能力及其评价标准建设、学科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

  以往社会学重解释而轻建构,是社会学话语权偏弱的重要根源。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永祥表示,学术话语权包括诠释和建构两个方面。今后应当把参与式行动研究作为学术话语权建构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蔡禾认为,学科话语权可以分为学术影响和政策影响,时代赋予中国社会学以学术生产和政策研究的双重责任,社会学学者的选择必须尊重和协调这样两种历史责任所形成的不同知识生产逻辑和环境。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