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的电力新生活

13.11.2015  11:32

   沱沱河的冬天来的早,白露过后降下的初雪,让楚玛尔河停止了歌唱。红顶白墙的德吉小区,童话般矗立在冰雪世界里。

  21岁的秋央卓玛就住在这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镇唐古拉乡德吉小区。这是个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小区,也是青海省第一个智能化小区。卓玛是小区里为数不多的会讲汉语的人,这缘于她的勤奋与聪慧。

  沱沱河镇距离格尔木市420公里,青藏公路109国道和已开通的青藏铁路(二期)纵贯小镇,使小镇成为青藏公路上的重要“驿站”。2011年根据青海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和选点要求,35千伏配电化试点工程选择在这里,解决了区域内65户游牧民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卓玛的生活从那时起彻底被改变,她和舅舅桑吉德一家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定居于此。一座红顶白墙的四合院是卓玛的家,客厅中央的茶炉上煨着奶茶,中门上挂着红红的中国结。卓玛忙着给我们倒茶,黑红的脸庞被炉火映得红彤彤的,越发衬得脸如满月,眸子清澈如水。

  “卓玛你的汉语跟谁学的?你上过学吗?”我歪着脑袋问道。

  卓玛摇摇头,没说话。我突然意识到:父母两个字对于她来说只是个停留在纸上的名词,他们的早逝让卓玛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苦难,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沉重。

  “那你知道四网合一是咋回事吗?”我赶紧换了个话题。

  “知道呀。”卓玛指了指屋里的电视、电话、电脑、电灯。“不就说的是它们吗?”

  “对对对,你看你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有多好啊。电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全都接到了家。对了,你可以把你织的氆氇放到网上去卖,还可以在网上交朋友、学做菜、打游戏。你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还有,你喜欢旅游吧?你可以在网上订车票、宾馆,鼠标一点就搞定了。”

  “卓玛,如果你去旅游,你最想和谁去?”我狡黠地问。

  卓玛脸上一红,迟疑地说:“舅舅。”

  “哈......”我们都为卓玛这句言不由衷的话大笑起来。

  卓玛脸更红了,我们这才想起来,刚才为了拍照,卓玛换上了只有“三把节”时才穿的盛装,又厚又重。下摆镶着一拃宽的水貂皮,富丽华贵。红绿青蓝相间的氆氇,华美得有些耀眼。

  “卓玛你会写字吗?写几个我们看看。”我递给她一个本子。

  卓玛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接过纸笔,想了想,写下一行彩云般的藏文。

  “这是什么?”我们几个好奇地凑过脑袋,研究着那一行文字。

  “电力新生活。”卓玛一字一顿地说,发音清晰且准确。

  “写汉字,写汉字。——写藏文谁看得懂啊?”我们嚷嚷着,

  卓玛抿嘴一笑,方方正正地写下:电力新生活。

  “是电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这里所有人的生活。”卓玛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一连重复了好几遍。“放牧的生活根本不像你们城里人想像的那样,全是美和浪漫的诗。恰恰相反,它很苦,放牧的含义其实是生活的艰难。放牧的生活是不安定的,帐篷不是家,里面没有灯,怎么能算家呢?有了房子,有了电,有了灯才像个家。”

  “不知道将来哪位有造化的人娶了你,真是有福啦。”我打量着卓玛。

  卓玛一扭身:“不,我要找个汉人。——有手艺的。会雕刻经文的”

  我突然悟出点什么,眼珠子一转:“卓玛,你该不是已经找好了吧?就等着私订终身了吧?”

  卓玛的舅舅桑吉德告诉我们,卓玛已经订婚了。在藏族,女孩过了二十就算是大龄了。男方家在长江源村。——也是一个“四网合一”的藏族移民村。男孩的爷爷是个有手艺的,教他石雕,就是在石片上刻经文、佛像,有时也刻些花草之类的。

  “他聪明、能干,对我好。”卓玛脸上显现着少女的羞涩,“他也喜欢石刻,爷爷教他。现在全家人都靠这个挣钱。”

  听卓玛说刻经文全凭电。刻经文之前,要先把石头用切割机切成大小均等、厚薄均匀的石板,然后用铅笔在石板上画出图形,再用电凿凿,这可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她取来一块刻好的经文.我抚摸着那如彩云一般美丽的文字,赞不绝口,正面、侧面、逆光、顺光,拍个没完。卓玛笑着劝我不用拍,她送我几块好了。

  傍晚,夕阳染红了雪山,铁塔的影子深深嵌在大山的褶皱里,静穆而庄严,银线在霞光暮蔼中指引着一种方向,努力而坚定。卓玛站在高岗上,用歌声欢送我们: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籁般的歌声被风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