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血引发“亲情大战”父亲苦寻离家15年的儿子

24.04.2015  13:36
核心提示:  陈邦顺老人在仔细端详儿子的照片。新华社发  卖血引发“亲情大战” 父亲苦寻离家15年的儿子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甘沟滩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极端贫困迫使大部分村民走上

  陈邦顺老人在仔细端详儿子的照片。新华社发

  卖血引发“亲情大战” 父亲苦寻离家15年的儿子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甘沟滩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极端贫困迫使大部分村民走上卖血维生的道路。今年64岁的村民陈邦顺曾是卖血大军中的一员,从18岁起卖了30多年血。

  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集中帮扶下,这个“卖血村”逐渐走出贫困而重获新生,但对于陈邦顺而言,一个因卖血引发的“亲情大战”,成为纠缠他十几年却怎么也抹不去的心结。

  往事

  “马厂山上没坐头,十年九旱没收头,家里进去没吃头,不去卖血没干头。”这是上世纪80年代流传在下北山地区“卖血村”的顺口溜。陈邦顺所在的马厂乡就位于下北山,属于青海省东部贫困程度最深的干旱山区。他和妻子育有三个儿子,那些年一家人在地里摸爬滚打一年口粮只够吃五六个月。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陈邦顺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手持多个献血证,常年在兰州、西宁等地频繁卖血。生活虽苦,但长子小良(化名)始终是全家的骄傲,1998年小良考入西安一所大学,乡里乡亲都羡慕坏了。为了支付学费等开支,陈邦顺经常去卖血。

  2001年,在一次和村民结伴卖血的路上,陈邦顺无意中认识了一名装扮成“卖血者”的兰州某报社记者,随后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小良认为父亲“出卖”了自己,自己“没法活人”,一怒之下改换了姓名,与家庭断绝了关系。

  期盼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一系列集中扶贫政策,马厂乡50%的地都退耕还林了,大部分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外出打工,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陈邦顺家的一半土地退了耕,国家按每亩地每年200斤小麦和20元钱给予补助,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两个儿子远去北京打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洋芋种植是马厂地区的主导产业,这几年当地政府积极推广洋芋的双垄全膜技术,洋芋的亩产增加了一倍。“国家免费提供地膜、农药和技术指导,收入大幅增加。我和老伴也加入了新农合,看病吃药有了保证,家中还盖起了新房,养起了见效快的小尾寒羊。”陈邦顺说。

  日子过好了,全家人更加牵挂失去音讯的儿子,陈邦顺的老伴王桂莲经常对着家里的几张大儿子的照片偷偷流泪。15年间陈邦顺从未间断地牵挂并寻找着儿子。

  寻找

  大约10年前,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为他点燃了希望。电话那边一个名叫“张新”的年轻女子对陈邦顺嘘寒问暖,但她又绝口不提个人情况。“她不是别人,肯定是小良的媳妇。血浓于水,儿子还是记挂我们的,只是不好意思流露才拜托给妻子。”陈邦顺肯定地说。

  与“张新”的联系断断续续持续了四五年,但每次在电话里问起她的丈夫和孩子时,她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一次通话中,陈邦顺无意中得知“张新”与家人住在内蒙古赤峰市某厂家属院。随后几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张新”断了和他的联系,电话也成了空号。陈邦顺再也坐不住了。

  去年9月,他踏上了去赤峰寻找儿子的路。很少出远门的陈邦顺几经辗转,绕道呼和浩特、包头,一瘸一拐千辛万苦到达赤峰“张新”家的小区时,被保安以“防盗”为名拒绝在外。“跑了3个派出所,都没顶啥事儿,况且出去久了花费也负担不起。”陈邦顺的寻子之路就这样告终。

  如今,陈邦顺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他往返内蒙古的火车票,“以后要是儿子回来,看看火车票就知道,他爸爸一刻都没有忘记他。

  他说:“我想给儿子认个错,那时曝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不要你的一件衣服,就想看看你日子过得好不好!我存下几千块钱,想把这钱给小孙子上学用。”(记者马千里、顾玲、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