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变奏乡村新生活——青海农牧区建设卫生厕所超60万户

17.11.2014  10:12
核心提示:  【编者按】  小厕所,大民生;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形象。   厕所是文明的标志,更是现代城市形象、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综合

  【编者按】

  小厕所,大民生;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形象。

  厕所是文明的标志,更是现代城市形象、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也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文明生活理念的高低。

  近年来,我省十分关注城乡厕所建设,通过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旅游厕所革命,多措并举完善公共厕所布局,改造提升厕所品质,方便了群众,惠及了民生,促进了城乡文明,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大美青海形象。

  在11月19日第2个“世界厕所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我省城市公共厕所、农村卫生厕所以及主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厕所,透过小厕所里的大变化,看到新青海建设的大进步。

   从“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半边”极为简陋的露天旱厕,到阁楼式卫生户厕,如今到青海农村转一转,越来越少见过去那种又脏又臭、有碍观瞻的“敞圈”、“茅庵”了。一间间封闭式、带排气筒、带玻璃窗、砖墙里外粉刷白净的厕所落户农家,初次看到不了解的,还会把这些个小白屋当成是新农村新牧区的风景点缀。

  小小一个厕所,从煞风景到成风景,从臭熏天到没臭味,从名字贬称到雅称,看似一步之遥的距离和变化,所转变的是落后习惯,所提升的是生活品质。

  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21485.55万元,在全省农牧区累计建设卫生厕所60.35万户。目前,全省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4.94%。

  “以前的厕所就是挖个坑,用土夯或砖砌半人高墙,围个圈能挡住视线遮羞就行了。现在新建的厕所,雨天不遭淋,冬天不受冻,夏天不臭不招苍蝇。”记者在我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仓开村采访时,村民们纷纷说起厕所改造前后的不同,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住户陈生梅家,一间标准化卫生厕所建在小院的西南角,粉刷一新的砖瓦房,顶棚、粪池、排气筒一应俱全。还专门设计有彩钢板,保证厕所内冬天能够有充足的光照。陈生梅说,改造后的厕所不仅没异味,而且有化粪池,处理过的肥料可以直接上到地里,既卫生环保,又省化肥钱。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前,我省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是露天旱厕。90年代末,农村修建了部分“通风改良式”旱厕,但贮粪池防渗漏、粪便无害化处理、影响健康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为切实改善农牧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我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十年来,借助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和国家推荐卫生厕所模式,推广阁楼式卫生厕所改造,捆绑项目建设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沼气式卫生厕所,推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厕所革命”。

  尤其是近年,我省紧密结合“百企联百村”、“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青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改厕项目投入,按照中央财政补助每座户厕400-500元、省级财政配套补助每座户厕200-250元标准,持之不懈抓农村小厕所建设改造,使小小厕所成为反映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就的大窗口。

  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刚察县哈尔盖镇环仓秀麻村,记者看到牧民卓玛家3平方米的卫生厕所赶上城里人家的卫生间。卓玛说:“家里建这个卫生厕所,主要都靠政府补贴,自家掏的钱很少。”

  在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王克明家,记者看到小小厕所,白色的墙面、地砖、瓷质蹲厕,绝对的卫生、干净、现代,而且这样够“摩登”的卫生厕所时下已在柳湾村普及。王克明在念叨卫生厕所无数好时,还特别感慨:“卫生厕所降低了细菌疾病传播”。

  小厕所,大变奏。看似微不足道的厕所改造建设,现已惠及我省60余万户农牧民,“叠加效益”日益凸显。来自我省卫生、建设等部门的信息显示,通过实施农村改厕项目,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病率在我省农牧区呈逐年下降,基本消除了粪便随意排放对农牧区水源、土壤、空气造成的污染,为农牧区种植业提供了高效有机肥节约了开支,也为我省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增添了靓丽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