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微空间大民生

13.12.2017  16:58

  青海新闻网讯 “察人观耳后,看国家则看厕所。”梁实秋先生一语道破“厕所革命”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旅游系统“厕所革命”和旅游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厕所,无缘风雅。以前,车辆离开高速公路后,行驶一两个小时沿途找不到厕所,好不容易找到厕所,卫生环境不敢恭维。而一些热门景区,客流高峰时,厕所门前排着长龙的情形常常出现。在市区,如厕难也是一个大问题。伴随我省旅游市场的大开发,市政建设的完善和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厕所问题有了极大改善。一场“厕所革命”正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增加数量到提升质量,关乎百姓民生的“微空间”彰显我省发展的“大形象”。

  截至目前,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全省共投入资金1.04亿元,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017座。各地旅游厕所面貌一新。西宁市公厕数量由2002年的147座增加到489座,基本达到了国家住建部要求的“每万人4座”的设置标准。全省农牧区厕所改造工作经过16年的努力,全省累计在农牧区建设卫生厕所66.4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17%。

   方寸空间“大形象”

  今年8月份,记者在青海湖景区旅游时对景区内的厕所印象深刻:高档、干净。除了男、女厕外还设置了第三卫生间,专门向带孩子的父母和老人开放,里面设置了成人座便位、儿童座便位、儿童洗手台、儿童安全座椅、婴儿尿布台,还专门为老人设置了安全抓杆、呼叫器等设施。自今年5月份以来,青海湖景区新建生态厕所13座,新增厕位78个,建设第三卫生间11个。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管理处工作人员陈德辉说:“为了不让厕所拖景区的后腿,我们从小处着眼,投资1192万元,全面完成了景区厕所的建设和改造工作。”

  2015年,借助国家“旅游厕所革命”东风,我省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在国家旅游局下拨旅游厕所建设专项资金154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政府地方债券5000万元,共计6540万元用于630座旅游厕所的新建、改造提升,其中新建487座、改造提升143座。今年,我省共安排投入专项资金3820万元用于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377座,含第三卫生间32座,涵盖A级景区、自驾车营地、乡村接待点、旅游集散地、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加油站、服务区、客运站、旅游交通沿线等,基本上解决了游客如厕难的问题。

  我省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了一批“注重实用、倡导环保”的旅游厕所。在建设时增加了男女厕位比例、残疾人专用厕所、第三卫生间等。同时,更加注重文明提升和环保实用,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建设生态、低碳和环保的厕所,采取公私合营模式、认养模式等建设管理厕所,并全面探索推广“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新模式,保障厕所经营与管理永续发展。

  今年,为了加快我省“厕所革命”的步伐,制定了“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目标,明确从2018年到2020年,继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全省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400座。其中,新建346座,改扩建54座。重点向3A级以上旅游景区倾斜,旅游厕所基本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旅游服务环境有较大改善,旅游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城市公厕提品质

  旅游“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如何让“厕所革命”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增加数量到提升质量,进而惠及城乡呢?

  吴秀兰老人回忆起老城区的“方便”问题感慨不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秀兰老人家住饮马街,四合院的5户人家共用一个旱厕。到了夏天,简陋的公厕散发着阵阵恶臭,苍蝇飞来飞去,公厕里肮脏不堪,臭气熏天。男、女厕都没有门也没有门帘。当时没有电灯,天黑了,人们就拿着手电筒上厕所。早晨起床后,是公厕使用的高峰期,而当时公厕少,如厕者多,排队上厕所就成了当时的一道“街景”。

  而今非昔比,特别是近几年,西宁街头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公厕逐渐多了起来。在繁华路段设置的标有中文、英文的公共卫生间,方便了市民和游客。12月3日,记者在西宁市麒麟湾公园附近看到,仅这里就有6座厕所。市民根据标志就能找到最近的洗手间。记者走进一公共卫生间,里面整洁干净,女厕地面没有杂物,空气基本无异味,地面也没有积水。外面的两个盥洗水龙头、烘干设备均可正常使用。

  12月5日,记者从西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目前,西宁市有公厕489座,基本达到住建部“每万人4座”的设置标准。为加强城市公厕管理,提高公厕卫生水平,西宁市先后制定了《西宁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规定》《西宁市城管系统直管环卫设施设备管理规定》《西宁市城区直管免费开放公厕管理考核标准评比办法》等法规,加大对四区、园区直管公厕的考核。而社会单位开放公厕,则由各区(县)、园区城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公厕管理考核规章制度,每月考核,公厕管理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除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厕,社会投资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公厕由产权所属单位(个人)自行经营,实行如厕收费,标准为1元。环卫直管公厕每日开放时间为夏季7时至22时,冬季为8时至21时;社会公厕开放时间根据不同的经营时间和工作时间,实行同步开放。

  西宁市城市管理监督考核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下来,西宁市将进一步加大公厕建设和对外开放力度,使城市公厕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布局上有所优化,彻底解决市区厕所数量少、分布不均的问题。并建立对外开放公厕有效监管机制,落实公厕建设管理责任制,将公厕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西宁市相关公厕管理规定和办法,结合实际,建立并细化现有的城市公厕管理机制、考核制度和保洁标准,完善公厕设施,为市民、游客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干净卫生的如厕环境。”

   农村厕所换新颜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曾是我省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

  厕所连着猪圈,夏天苍蝇、蚊子乱飞,顶风臭半里。“以前猪圈和茅坑合在一起,城里来的亲戚到家里来,都憋着不愿意上厕所。如今,农村厕所改造不仅改善了环境、方便了生产生活,还引发了村里人主动修缮茅坑、改善环境的风潮。”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石崖湾村民李元贵告诉记者。

  近日,记者在湟源县东峡乡走访时看到,干净整洁、整齐美观的新型农村卫生厕所已成为这个村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村民颜林海说:“厕所改造后,原来的脏、乱、臭等现象已经得到彻底改善,村民们家家都修建了卫生厕所。这在改善村里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率的同时,粪污直排情况也在逐渐减少。”

  据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建茹介绍,我省农牧区厕所改造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2001年,随着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环境卫生项目的开展,我省厕所改造工作开始起步,并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省气候特点,造价低、使用维护方便、群众易接受的阁楼堆肥改良式卫生户厕。2004年,我省开始执行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农村厕所改造项目,推广阁楼式卫生厕所,2009年国家将厕所改造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到2013年底,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支持22.12万农牧户修建了卫生厕所。2014年至2016年,省财政投入大力气共支持修建了农牧区卫生厕所2.8万座。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卫生厕所66.4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17%。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省农牧区厕所改造工作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预防疾病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农牧区厕所改造工作基本消除了粪便随意排放对水源、土壤、空气造成的污染,降低了蚊蝇密度,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卫生面貌,改变了过去农村厕所“脏乱臭”的局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打造村容整洁、干净宜居的新农村奠定了基础。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牧区经粪口途径传播疾病的发生,痢疾、伤寒、蛔虫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显著增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个人卫生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厕所改造工作调研中各地村医普遍反映,厕所改造之前,农牧民群众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经过多年厕所改造和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的明显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感染痢疾等传染病的几率明显下降。

  “厕所革命”仍在路上。省旅游局制定了“新三年行动计划”;西宁市城管局下一步将优化布局,解决公厕分布不均的问题;省爱卫办也继续加快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相关链接:

  西宁市公厕具体分布情况

  西宁市城东区90座(直管公厕33座,社会管理公厕57座),城中区119座(直管公厕73座,社会管理公厕46座),城西区140座(直管公厕66座,社会管理公厕74座),城北区135座(直管公厕46座,社会管理公厕89座),生物园区3座(均为直管公厕);东川工业园区两座(均为直管公厕)。

德令哈:将“厕所革命”一抓到底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Qhnews.Com
青海湖景区厕所实现“大翻身”
“这里的厕所好高档啊!完全达到了5A级的服务水准。建设厅
青海湖景区厕所实现“大翻身”
  青海新闻网讯 “这里的厕所好高档啊!完全达到了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