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青海进行时……

08.09.2016  05:07

经济聚焦

今年4月,作为我省唯一的钢铁企业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关停了炼铁1号高炉、炼钢8号和9号电炉。

当天,已经退休的55岁电炉工计文东和许多工友们又回到了厂房,在8号电炉工作一辈子的他们要为这个历经半个世纪的“功勋电炉”送最后一程。

在关电闸的一刹那计文东眼眶湿润了:“能在1969年建厂就开始生产的8号电炉工作是我的骄傲,没想到现在是这样的离别。”

同在现场的8号和9号电炉所属一炼厂厂长李明林感慨道:“这两台电炉虽然工作了47年,是企业最老的炼钢炉,但从环保、能耗、质量、安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指标,均已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它的终结虽然有诸多的不舍,但这代表了我们化解过剩产能的决心。”

“西宁特钢是青海省仅有的一家钢铁企业,化解产能工作对于西钢来说责无旁贷,同时作为深受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困扰、经营出现阶段性困难的企业,我们对于国家‘下重手、出良方’统筹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举双手支持。‘功勋电炉’为西宁特钢、青海乃至全国做出过突出贡献,但为了企业提质增效更好地发展,为了以后能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必须关停机组,上更先进的设备增加产品附加值。”西宁特殊钢副总经理徐宝宁说。

至此,随着西宁特钢三台冶炼炉的关停、封存,青海省50万吨钢铁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全面完成。

而对于全省,化解过剩产能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在包括2016年内的三年间,我省目标关停拆除西宁特钢炼铁高炉、炼钢电炉3座,压减钢铁产能50万吨;关停退出14处煤矿、压减产能276万吨。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4处、压减产能24万吨,海北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5处、压减产能30万吨,玉树藏族自治州关停退出1处、压减产能3万吨,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关停退出4处、压减产能219万吨。

截至目前,在全省上下的通力合作下,今年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展顺利,西宁特钢3台冶炼炉已全部停产,6月份已完成断电、封存工作;能发集团鱼卡、红土坡2处煤矿均已停产关闭,涉及产能9万吨。

“近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电视电话会上,通报了青海、浙江等四个省份已全面完成年度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对我省的工作推进情况提出表扬,企业倍感欣慰。”徐宝宁说。

今年的目标任务虽然提前完成,但随后的任务同样艰巨。

细数我省处置僵尸企业,按照“四个一批”的工作措施,全省组织的5个工作组多次深入31家僵尸企业开展一线摸底调研和工作督导。

目前,水泥股份、长春碳素等18户出清企业职工人数、资产规模等情况收集齐全,处置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

盐湖海虹化工、青海矿业乌兰煤化工等8户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制定完成,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西豫有色金属公司等5户企业正在实施管理和改造提升方案。

过剩产能还将持续化解,化解水泥产能180万吨、铁合金30万吨、碳化硅10万吨、电石5万吨。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李小松介绍:“我省化解过剩产能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着力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关停一些小煤矿的同时,必须加快延伸产业链,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为此,我省优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启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13”工程,明确把强创新、去产能、上技改、降成本、防风险作为工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工业全面转型的战略要求和重大部署,并采取了“1+5”体例架构,将实施“强创新、去产能、上技改、降成本、防风险”5个配套方案。

此外,还制定了发展目标:按照“一年破局、两年稳定、三年提升”的进度要求,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省级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600项。“僵尸”企业实现分类妥善处置。完成50万吨钢铁、276万吨煤炭压减目标。淘汰各类落后产能225万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比2015年下降4%以上。18户省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力争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01%。工业经济增速稳定在西北前列,在全国的排名位次逐年提升。

去产能,封存机组、关停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而作为企业和社会的主体,企业员工又将的何去何从?这将是去产能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全省化解过剩产能将涉及6000余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任务较重,为此,我们将按照国家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努力寻求一个保障职工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双赢’的平衡点,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李小松说。

为了保障职工权益,我省坚持把确保职工妥善安置作为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根据各企业的不同需求研究提出了“一揽子”方案。

针对祁连纤维公司职工利益诉求,想方设法从根本上解决了129名企业职工长远生计;

调整优化西矿锌业职工安置方案,472名派遣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结合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实现三江供电公司130名职工成建制划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最大限度保障了职工权益;

督导西宁特钢及能发集团鱼卡、红土坡煤矿制定了职工安置方案和风险应对预案,计划年内安置888人(含西宁特钢650人,两处煤矿238人)。截至目前已安置职工569人,安置率达64.07%,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西宁特钢的职工安置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在细化各种安置办法,桌子上还放着一份份职工的安置记录,负责人说:“在职工安置方面,我们企业压减产能涉及1200名左右职工,公开、公平、公正、尊重员工自愿是我们稳步推进内部退养的原则,截至7月31日,已办理内退人员521人,按照人员安置方案2016年内退安置650人的进度安排,已完成年度任务80%,并且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内退人员生活费发放及社会保险缴纳,确保社会稳定”。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立足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组一批、出清一批、淘汰一批、严控增量”,我省去产能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

相信不久,我省产业将向高质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创造出竞争新优势。

经济走笔

产业优化,不能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2016年当问及有哪些“最热”词汇?无疑,位居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的“去产能”必须上榜。当“去产能”成为高度关注的话题时,它又是一个十分沉重,且必须去面对的话题。

由于过多的商品涌入市场,原本的供需平衡被打破,由“足”为“溢”,造成多余与过剩。煤炭与钢铁的产能过剩就是这样,供给能力的增长已经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供给远远大于消费。近些年,一些资源大省,按理说,具备了发展优势,然而,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反而成为发展的包袱。

目前,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要转变为更多依赖人力资源,走符合市场需求的道路,走创新的道路。

不难发现,很多省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些传统思维的地区发展越发艰难,但一些将“创新”作为重点的省份,比如依托“互联网+”,出现了想象不到的新模式,发展渐入佳境,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能只盯着老产业,更要注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打造‘双引擎’,为传统产业减少富余人员、拓展新的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开拓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焕发新的生机。”

为此,化解过剩产能,要以“壮士断腕”精神,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运用创新,新技术打开新局面。(芈峤)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