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真情为百姓“拔穷根” ——记玛沁县下大武乡尼青村“第一书记”南色

25.12.2017  08:53

  青海新闻网讯 2017年11月11日,再一次见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尼青村“第一书记”南色,是在他刚刚生病出院后的第二天。在他家中,嘘寒问暖之时,明显看到这位原本容光焕发的“第一书记”脸上多了几分憔悴。

  记者还记忆犹新,四个月前第一次在尼青村采访南色的时候,他正带着尼青村村民忙碌的情景,这位不畏艰难困苦,一心一意搞扶贫的好书记,赢得了牧民群众的一片赞声。

  如今,村民都说,这两年里,村子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而南色说:“如今日子能越过越好,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尼青村是玛沁县下大武乡的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村,距县府所在地大武镇150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气候环境恶劣。

  南色是果洛州教育局下派至尼青村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很多人都说来这穷乡僻壤是来吃苦的,而我却不这么想,在党的好政策下,我是来帮助村民脱离苦海的,要干好扶贫这件事,首先得沉下心来,真干实干,取得村民的信任。”南色这样说。

  南色凭借着那份亲和感,开启了自己的扶贫工作。村民罗成说,南色初到尼青村,村民们有期盼也有顾虑,怕他是一阵风的飞蝗,做个“样子工程”,来了镀镀金就走。但很快,村民们就打消了担忧。

  南色认为住在群众身边,才能住进群众心间,而他也真正把尼青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98户走了个遍。全村上到老人,下到几个月的孩童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家里什么情况,南色都能说的上来。慢慢地,村民们对他越来越信任,有事儿没事儿都喜欢找他聊聊。

  最终确定了48户贫困户,共121人。通过调查,发现村里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因病致贫;二是自然环境影响大;三是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南色介绍说:“我发现村子里会唱歌、跳舞的人不少,我们可以组建一个歌舞队,靠技能赚钱。”说干就干,南色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博然扎德旅游公司和传承文化发展歌舞队主要负责人罗成和拉杰,将该村50户贫困牧民群众纳入到博然扎德旅游公司当中,让26名具有一定演艺才能的贫困牧民组建了该村的“玛沁珠姆歌舞队”,并在玛沁县委组织部和玛沁县纪委等部门争取资金购置演出服装,并积极排练舞蹈参加演出,以实现脱贫增收。

  “以前,我们除了放牛牧羊,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现在就能凭唱歌、跳舞的本事来实现脱贫增收了。这几年,村里靠着几项产业的带动,牧民群众的腰包鼓了,思想也有变化了。”村党支部书记彭毛扎西说。

  南色看到扶贫工作有了些起色,心里也是暗暗高兴。但是,南色深知,脱贫仅仅依靠“送小康”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群众真正脱贫,关键还要在教育上下功夫。

  南色觉得,封闭落后的思想让大家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了队,再加上好的教育资源进不来,基础教育设施跟不上,导致了如今贫困的境地。想让未来的村子从根本上脱贫,就得狠抓教育。

  于是, “教育扶贫”成了南色攻坚的重点。

  尼青村的孩子都是在下大武乡寄宿制小学上学,村子离学校还是有段距离的。走过一道岭,翻过一座山,学校还在山那边。在14岁女孩达娃卓玛记忆里,山路走上一小时才能到学校,黑屋子、土房子、泥孩子是对校舍和学生的真实写照。

  于是,南色争取果洛州教育局项目建设资金20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他希望,以后能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帮助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南色说:“导致贫困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凭我一己之力,断然斩不去贫困之根。然而,我的背后有政府的支撑、单位的支持、社会的扶助,民众的意愿,只有在‘扶智’上下功夫,才能实现真正脱贫。”

把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财政厅
都兰县采取“扶贫开发+基层党建”巩固脱贫成果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都兰县积极探索,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