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努力”

20.03.2018  18:22

        孔庆菊说自己是幸运的。

        无论是儿时能够成为家里唯一接受教育的那个孩子,还是如今以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

        故事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需要抚养包括她在内的7个孩子。“当时家里实在没钱了,5个哥哥和1个姐姐把唯一一个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他们为了缓解家庭的困境,早早就走出家门,外出打工。

        1992年,孔庆菊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孔庆菊既紧张又兴奋,可更多的是觉得踏实。

        “有了工作就有了工资。那会儿,我一年就一套衣服,周末洗完就怕阴天下雨,要是干不了,第二天就没衣服穿。”直到现在,孔庆菊还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时的场景。“整整175块钱,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时不时就把手伸进口袋摸一下。

        时间过得很快。渐渐地,孔庆菊和学生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学生们更是把年轻的孔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在孔庆菊眼里,教师这个身份,也从一份保障逐渐成为一份事业。

1997年,孔庆菊从乡上的中学调到了县上的学校。一到县城,教学环境更好了,基础设施更全了,但压力也来了。

      “不仅同事们的业务水平高,学生的底子也很好。几年后,就赶上了课程改革,接下来的这十几年,对于我来说,是成长最快的阶段。”孔庆菊说,实施课改后,她发现老师的角色应该从干巴巴的教学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才应该是课堂上的主体。老师要做的,是走下讲台,带领学生学习知识。

      “2002年,我在学校率先提出‘课前两分钟’。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利用很短的时间展示自己。内容也随着年级提升而不断改变。不要小看这次尝试,几年坚持下来,羞羞答答的学生们渐渐变得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这种能力,也许大城市的孩子们人人具备,但对于山里的农村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

        将一排排课桌拼成一张张圆桌,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喜欢探索的孔庆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大胆的,但正是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让孔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家住门源北山地区的孩子普遍困难一些。每年开学,因贫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校的老师组成小组,挨家挨户地做工作。面对那些家长,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现身说法’,把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听,让他们知道,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孔庆菊说,那些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随着一系列好政策的出台,孩子们走进校园不但不交钱,还有了补贴。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孔庆菊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有感触。

      “很多老师依旧把自己的经验当成最有利的‘武器’,先比刚刚入行的老师,十年教龄、二十年教龄固然有优势,但如果仅仅拿这个当资本,而不重视学习提高、不重视科研是很可怕的。这次参会,我的建议就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让更多的老师能够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咸文静《青海日报》)

访基层 听民声:爱上学习也爱上学校
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中有一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建设厅
两会速递:一个乡村女教师的感慨
孔庆菊代表说:要让每个孩子获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