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两个企业老总的抉择

28.03.2016  09:56

  青海新闻网讯 作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从一开始,这个带着诸多光环的试验区,就成为焦点。当前,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下行,海西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海西改革发展大会,为海西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破题,鼎力推动和全方位合力支持海西发展。海西人正在以拼搏的精神投身到这场变革当中。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生命。

  柴达木人坚定地选择了“破壳”——绿色、循环,成就强大的生命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理念,更需要一场变革。取舍之间,蕴含着变与不变的抉择。

   金峰实业的“化盐为金”

  变——

  在美国下一场雪,有可能与青海有关。

  因为美国人所用的融雪剂,可能是以海西纯碱企业排放的废液为生产原料制成的。

  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但对于青海金峰实业有限公司而言,能“化盐为金”,进而打下出口创汇第一的业绩,是骄傲,更是鞭策。

  进入青海金峰实业,入口处一块信念石上的“开拓”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公司副总经理张有成精神抖擞。他身后不远处,连片的盐田摊晒池一眼望不到边。

  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金峰实业是一家专门从“废液”中“淘宝”的企业。上游纯碱生产线排出的盐含量超过50%的“蒸氨废液”,由一条管道顺流至金峰的梯形摊晒池,再经过蒸发浓缩、烘干提纯、精深加工等环节,变成质量超过国家一级品标准的球状氯化钙产品,作为融雪、石油勘探、化工等行业原材料,进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废液中的氯化钠提取回收后,又销售给乌金化工企业,作为防腐剂生产的原料;就连烧锅炉产生的炉渣、粉煤灰,也被当地建材企业用于生产水泥。

  数以百万吨计的工业废液在提取氯化钠、硫酸钙后,经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化验,各项理化指标全部达到无害化标准,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一粒盐的循环经济价值,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自2005年建厂,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打通循环关键节点的企业,金峰一直以“创新”为发展理念。

  “创新就是要不断地突破,学会变通。”张有成说,十几年间,市场在变,金峰实业也在变。从起初生产单一的二水片状氯化钙,到研发“回转窑喷雾生产球状氯化钙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年处理纯碱废液达160万立方米的金峰一直在变。

  “老企业了,一定要转型升级。‘十三五’,我们还会变!”张有成坚定自信。

  他要“变”的,就是依托现有技术基础,瞄准前景广阔的食品医药级氯化钙项目,与更多的科研单位合作,攻克层层技术难关。

  不变——

  “不管怎样,海西作为支撑咱们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是不变的,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我们的定心丸。”张有成说,如今的外部环境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想要更多的突破,就要学会变,更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张有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减排企业,金峰实业不断突破、创新,但发展始终没有变:逐层“进化”的技术,减轻了蒸氨废液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做到了“吃干榨净”,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的要求,达到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

   温州服装老板的跨行

  变——

  帅气的皮风衣,黑白相间的条纹裤,时尚的尖头黑皮鞋。这是林松霖身上,唯一能看出他曾是从事服装鞋帽生意的温州老板的印迹。但谁又能想到,他会跨行进入了青藏高原,落户柴达木,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继续发挥他的“光鲜”。

  “满打满算,来青海已经35个月了。”就连算日子,林松霖也很精准。他是青海日晶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其实在温州的时候,我已经转型做光伏设备制造了,但老家的气候湿热,晶体硅的转化率一直提不上去。”林松霖说,三年前,通过青海的招商引资,他一下子就看中了气候干燥、地域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柴达木,在试验区管委会的协助下,从实地考察到创办公司、项目落地,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与林松霖边走边聊,北边厂房的门口,几名工人正在忙着卸载新进的设备。“我们300兆瓦晶体硅二期项目马上就动工开建了,要升级、要改造,设备都要跟得上,这是新买的设备,全部进口的。夏天你们再来的时候,这里就会有4座新建的大型厂房,还有6条新建的电子线。”林松霖比画着东面一大片即将破土动工的“宝地”,信心满满。

  正是看好柴达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即便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青海日晶光电有限公司的发展领域也在不断变化、拓宽:以“亚洲硅业”生产的多晶硅为原料,延伸起新能源链条,生产的晶硅电池供不应求;借着绿色发展的东风,涉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起步稳健,公司正迅速成长为在循环经济中延长产业链、主打晶硅电池生产的绿色新能源产业的企业。

  不变——

  “发展新能源的路,算是走对了。”林松霖说,年轻的时候怎么也没想过要来青海发展,而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建厂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项目落地后,试验区管委会、德令哈工业区管委会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帮过我们,他们身上那种永远不变的不服输、敢创新、团结奋进的劲儿让我们深受感动。”

  眼下,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海西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林松霖也经常带着老家的投资者来找项目、探市场。“海西是青海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在这儿放着呢,我们生意人嗅觉灵敏,肯定不会错过这么好的发展机遇。”三句不离生意经的林松霖一句自嘲话,表达出了对自己、对海西、对青海的信心。

   后记

  一枝独秀,不能称为花园。两厢竞放,也不能称之为花园。

  放眼试验区,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起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综合利用和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框架。“十二五”期间,试验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6亿元,建成项目61项,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循环”的发展理念……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体,当下,省委、省政府,海西州委、州政府已推出一系列站在全省,甚至全国高度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柴达木谋划着一个又一个并联的循环利用的“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