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带来了富裕与快乐

30.09.2017  10:20

  青海新闻网讯 “我叫银花,我的家乡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巴颜村。当人们听到曲麻莱这几个字时,总会想起‘曲麻莱,曲麻莱,进得去,出不来’这首民谣,歌词反映出了当地恶劣的环境。可是,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着家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欣喜,让我幸福。”

  “我们是牧民的儿女,之所以生活条件较好,靠的就是党的好政策,我们不能忘了回报和奉献。”

  作为村里的妇联主任,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幸福、和睦、富裕的生活,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工作奋斗的目标。一直以来,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我们村里,几乎家家都做酥油,平均一年一户能做50公斤左右。由于地广人稀,牧民家自产的乳制品走不出草原,大家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于是我就想着成立一家公司,收购大家产的酥油和曲拉。”

  2014年,我自筹资金创办了一家以加工酥油、曲拉为主的乳制品公司。平日里,丈夫或儿子会开车陪我到牧户家收酥油,有时候他们不在,我自己会租车去牧民家收。一般租一趟车花费需要5000元左右,可以用3 至5 天。

  “大家都是邻里,所以我知道谁家做的酥油品质好,一般我给出的收购价都会高于市场价。就拿酥油来说,市场价为每公斤70元,我给出的收购价钱是每公斤74元……”

  多年来,对于打电话、来登门求助的当地牧民,我也会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方面,我会招聘当地移民女同胞发放工资,一方面还将公司的盈利和产品无私捐助给当地的贫困群众。

  村里的白忠一家三口人,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当时我就让他们夫妻俩来公司上班。

  “我们在银花的公司里上班不用天天去,有时候需要加工酥油,她会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会过去,每人每天有100元的工资。”白忠说。

  根却 巴德 家,大约 有100多 头牦牛,可以说是村里自治酥油的大户,我每年大概会付给他家两万多元收购酥油、曲拉的费用。

  村民们对我这种做法都赞赏不已,因为这样不仅帮助他们增加了增收的渠道,还为大家节省了交通成本。

  现在,公司还有个新动作。有时候,我会让儿子帮忙,把公司加工生产的酥油、曲拉、还有一些糕点图片通过手机传到网上,有需要的人,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

  我想让原生态的乳制产品,在更多人面前展示。

  在我看来,家乡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富裕,还有牧民的精神面貌和素质。2015年以来,我们村还有郭洋村、扎日加村三个村在村委会和牧委会的带动下成立了多个民间环保协会、村委会积极组织民兵、妇女参与到整治村容村貌的活动中。

  如今,很多村民主动申请加入环保协会,自发开展捡垃圾的环保行动,有效促进了环保事业。

  每年,我还会组织3 次集体外出捡拾垃圾活动,参与的人都是村里的妇女,我们拿着编织袋,一路走,一路捡,最后把装好的垃圾沿途放在设置在马路旁的垃圾桶旁。

  现在,麻多乡的公路上,被丢弃的塑料瓶少了、村里的人们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少了,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得到提高!

  变化带来的是富裕,是快乐,不变的却是牧民的勤劳品质。置身于这样的变化中,我心中的快乐如同母亲河水一样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