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才是扶贫的根本

25.02.2016  03:57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是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而提出的一种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

  当前,扶贫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同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

  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

  何为“精准扶贫”?那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找到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群众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显然“精准扶贫”比简单的“投钱扶贫”更加考验执政者、领头羊的智慧,更加需要执政者走进群众,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汇聚民智,让地上跑的“丑小鸭”变成展翅高飞的“白天鹅”。

  对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一次“投钱”就是一次“输血”,如果此地没有“造血”功能,哪怕输入再多,只要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只能是“原地踏步走”。如果用这一次次的“输血”来培养“造血”功能,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但若培养的“造血”功能太弱,还是不能引起质的改变、质的飞越。这就需要执政者用智慧“精准”找到强大的“造血”源将其培养壮大,才能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

  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在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引导当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这样的扶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