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 记忆

18.04.2017  18:48

   保护优先科学开发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谈到古迹遗址,令我想起了两个地方:一个是20年前的虎台遗址,一个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的杨家城遗址。两个都是古代的点将台遗址,如今却有不同的景象。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57年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生活在周边的居民都叫它虎台山,20多年前笔者有亲戚住在山脚下,有次去串门,看着那个光秃秃的“山包”杂草丛生,“山”下的民居都很简陋,还有条脏水沟绕“山”而流,很难想象它竟然有那么光辉的历史。2006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建设为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公园内主要建筑将参考汉朝后期古代建筑和现代居民庄廓建设特色,还在其中修建了虎台文化展览中心,有虎台顶阅兵台(观赏厅)、文化展示厅、辕门、旗门、亭子上台栈道等,以升华、简练来表达当时历史建筑风貌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经常到此散步、纳凉、健身,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的杨家城遗址,是笔者2年前到该村游历时,偶然发现的一处北宋军事遗址,当地村民说,这里乍一看像一座小山,其实以前是杨家将杨六郎的驻军地和点将台,据老人说上面有兵营、烽火台、兵器库等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加上不断有人拿走其中的文物,已难觅往昔的面貌。查阅该遗址的资料介绍很有限,村外的人对其知之甚少。2015年李家磨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据报道,村干部们想通过挖掘“杨家城”历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景观示范村。而目前,对杨家城的保护和修复等工作,还未见显著成果。

  这两个本地古迹遗址的不同命运,其实很有代表性,对于任何古迹遗址若不加以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结果都将摆脱不了逐渐消失的命运。而它一旦消失,就很难复原,即使原样重建也难现当年的风骨,更何况很多的原样我们都难以知晓。更让人惋惜的是,这些日渐稀少的古迹遗址,还有很多遭受着人为破坏,甚至彻底损毁。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古迹遗址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古迹遗址转眼间灰飞烟灭。文物保护人士、民间组织、媒体机构等多方竭力呼吁,但效果甚微。据统计,近30年来,我国已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遗址亦破损严重,让人倍感心寒。

  古迹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对我们了解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青海有很多古迹遗址,有待于我们保护和开发,南凉虎台遗址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期待杨家城遗址能以此为借鉴,将这里流传着许多杨家将故事深入发掘广泛传扬,使之成为李家磨村的文化坐标,充实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业发展出一份力。

  古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困难重重,却有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已经叫响,让到来的客人在观看塔尔寺、丹葛尔古城、喇家遗址这些知名的古迹遗址的同时,看到更多青海古迹遗址,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对于丰富我省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应下功夫做好这项事业。(作者:赵睿)

   守住村落古魂,留住乡愁记忆

  百年藏庄——塔加,因是吐蕃将领的后裔和独特的藏式民居风格而现已声名远扬。“晴宵欲碧景,此举展宏颜。千年村落,丰姿还在顺山悬。春秋挥洒,岁月依视木柴残。霜雨几经兴梦,旧老锅台熏舍,烟雾绕山川。”这是我省著名作家、作协副主席李成虎先生于2016年4月再次考察塔加时挥笔留下的一番感慨。

  在化隆县境内东部的一座深山里,千亩的马兰花映衬着古朴的百年藏庄,在这方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默默地孕育着诗的春天,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上激溅起朵朵浪花。每逢盛夏,信步在层林尽染中,静听迎风招展的猎猎经幡吟诵着除尘脱俗的梵语禅音,让人不禁感叹到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一般。

  村庄里的每户民宅都是以四合院的形式搭建而成的,房屋皆为二层木楼式的建筑风格。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棚和杂用房。古老的拴马桩、寓意深刻的雕花刻镂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陈旧,但我真真切切地从这一栋栋古朴原始的风格里,感受到了什么叫人与自然的和谐,什么叫朴实、厚重的淳朴民风。

  夕照下,摒弃城市的喧闹,站在这方有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感受着万千只蓝色的蝴蝶将远古的五百峰骆驼氤氲成一座幽浪神仙的传说,静悟抛向天空的风马旗在洞穿心灵的凡尘中诉说着缥缈、淡雅的丝丝禅机,这是何等的荣幸啊!

  留住乡愁,守住古朴是这片土地上吐蕃将领的后裔们在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后,依然能秉承和坚守的一种精神理念。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欣慰,但是这种感觉瞬间被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情绪所淹没。因为一想到眼下到处都在为了打造城市化的名片,很多地方将农村的土地、传统的村落和古迹遗址边缘化,样板化,硬生生将城市化的建设嫁接进来时,一种悲悯心绪就油然而生。矛盾的心情纠结在大山深处这片古老的文明里,久久不能平静。但愿这方宁静淡泊、历史悠久的百年藏庄,不会在缺乏统筹的开发下,失去了本有的风采!(作者:边关月)

   保护青海古迹遗址离不开公众参与

  从1983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青海省的古迹遗址资源非常丰富,从中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到分布广泛的石刻、岩画、壁画,再到众多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寺院,成为青海省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青海省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青海省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需要我们悉心呵护的珍贵社会财富。

  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似,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同样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古迹遗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为保护日益珍贵的古迹遗址资源做出了不少努力,为古迹遗址可持续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古迹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保护的前提是了解和认知。只有让社会民众先了解这些古迹遗址,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同时,博物馆应举办各类活动,如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知识问答、不定期展览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民众对古迹遗址资源的认知。与此同时,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考古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对古迹遗址资源背后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习和了解古迹遗址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终极目的是让民众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迹遗址资源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使命。在参观和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不随意攀爬触摸文物。对于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的古迹遗址,我们要自觉地遵守规定。看到其他游客对古迹遗址造成破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善意提醒。对于不听劝阻和任性妄为的游客,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有坚持同其斗争到底的勇气。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口号。这个口号也同样适用于当前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的保护。唯有不断深化社会民众对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努力实现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对古迹遗址资源的保护意识,让青海旅游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作者:程传波)

   保护古迹从了解做起

  因为调研互助县10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我走进了互助县传统村落之一的红崖子沟乡张家村。

  张家村是一个纯土族村落,这里除了有第一世章嘉活佛的故居,还有清代修建至今保存完好的两处佛教寺庙——张经寺和龙王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破四旧运动时,村干部把寺庙分别改成了生产队仓库、学校,才使它们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张经寺和龙王殿都有房木虫蛀、壁画脱落等文物破损的问题存在。张家村一些村民对龙王殿壁画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不甚了解,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因此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

  我做调研的时候了解到,一年前村民们想直接拆除这两处古建筑重修,互助县博物馆的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及时制止拆除,并给村民们做细致的解释,给他们讲解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让村民了解和明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使得村民的观念转变了。他们认识到了张经寺和龙王殿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并开始支持和配合博物馆的修缮工作,使两处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修缮保护。事实说明,只要做好宣传和引导,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每年的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多年来相关部门和组织,都会在当天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进行《文物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张挂宣传条幅,走上街头散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文物古迹保护知识,让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物古迹常识,从而增强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保护古迹从了解做起,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进行文物古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文物古迹的法律意识,形成对破坏文物古迹行为的震慑作用。不断进行文物古迹保护的意义的教育,激发群众主动举报破坏古迹、盗卖文物等违法行为的热情,能协同公安部门打击各种盗掘古墓葬、破坏文物遗存,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东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