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点燃达玉村牧羊人致富的希望

27.09.2018  09:22

  青海新闻网讯 离祁连县城100多公里处,有座恰浪玛山,山下有个村子叫达玉村,村里有藏族、蒙古族、回族,世代放牧为生。

  曾几何时,达玉村牧民的放牧生活,赶着牛羊换季扎帐篷。

  2015年,传出的“入股”两个字,打破了达玉村牧羊人宁静的生活。8年前,专业合作社兴起,达玉村也应声成立了畜牧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村里的牛羊毛,将牛羊集中在一块往外卖,成了合作社仅有的功能,村里人谁都没想过,要靠这个合作社来致富。

  数量制胜的放牧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载畜量过多草原破坏严重,达玉草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2015年8月,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在祁连县全面铺开,同年12月,规范化建设、股份制改造的达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式启动,入股社员33户131人,整合草场6300公顷,整合牲畜5512头只,入股总资产达959.86万元。

  “前几年牲畜卖不出好价格,牧民个人贩卖几只牛羊,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还要继续走个人发展的路子根本行不通,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破坏比较大。”回忆起合作社当初规范化运作的原因,生产经理文长太记得很清楚。在常年四处“贩牛羊”,见多识广的文长太看来,村里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是最正确的选择。

  达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选出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通过民办、民管、牧民收益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使合作社发展实现生产标准化、饲养规模化、营销品牌化。

  成立合作社后,对合作社的牛羊按等级划分,实行分群管理;对雇佣的放牧员也进行“优良”的评定,优秀放牧员管理一等母羊群,并严格控制牲畜的数量;制定放牧制度,针对放牧员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保障牲畜的成活率;对草场进行划区轮牧。合作社通过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品牌建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现代技术统一推广、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农畜产品统一营销、动物防疫统一防治、畜种选育统一组织,这“六统一”的运作,让合作社的社员们,第二年就尝到了收益的甜头。

  村里的年轻人塔仁兴,一直想去县城闯闯,但是家里的牛羊还得需要他来照看。2015年村里的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塔仁兴当即就把自家的200多只牛羊和66.67公顷的草场,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

  没有了牛羊,塔仁兴买了一辆出租车,在县城跑起了出租,2016年拿着9万多元的分红和跑出租的钱,在县城购置了一套楼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在达玉村,像塔仁兴一样,入股后拿着分红做生意的人还有很多。

  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文长太等合作社成员会四处去参观培训,看到山东省的合作社,在一二三产融合上做的非常成功,文长太一行人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就在去年,合作社在县城购置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准备进军第三产业。

  “一楼是合作社的办公室和实体店,二楼、三楼是宾馆住房,宾馆建成后,村里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到宾馆当服务员。”对于合作社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加社员的收入,文长太的方向很明确。

  2017年,合作社总收入达669.86万元,纯股份分红资金112.28万元,放牧员工资及绩效工资发放122.7万元,精准扶贫分红2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社员总收入较2016年同比增加28.33%。

  看到加入合作社的人,收入越来越高,村里没入股的坐不住了,现在入股的已经有52户了,还有人陆陆续续在向合作社递申请。文长太觉得目前合作社还不能盲目扩大规模,首先要把质量抓起来,年底开始做牛羊肉的深加工,明年年初产品正式上线。

  虽说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后,原来的牛羊数量少了,但出售的牛羊都成了精品,喂养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补饲,使得草场的压力更小了。达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不仅增加了牧民收入,也使牧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