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坚,西宁打响全城之战

17.01.2016  11:34
  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又是省会城市的西宁而言,扶贫攻坚,绝对是一场硬仗:所辖三县,大通、湟中、湟源都是贫困县;这里有90%的贫困老乡都住在浅脑山地区;这里的贫困乡村,山大沟深、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但要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就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村、任何一户农家掉队。
  为了让西宁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要让全市7.6万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让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进入小康。为了这个目标,西宁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各行业,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精神为指引,按照“精、准、实”原则,戮力同心,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共同努力。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西宁紧牵脱贫的“牛鼻子”,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大功夫!
  于是,我们看到,西宁完善摸底贫困村、建档立卡等基础工作,努力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不落一人;省市机关干部扎根207个贫困村,县级干部职工深入123个贫困村,逐户逐村“问诊”贫困病因、制定脱贫计划;教育、交通、民政、农牧等部门一项项精准扶贫方案即将实施……一场集全市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
  扶贫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把扶贫开发工作列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实招,办实事。通过一系列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带动,全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30.6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1.2万人,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154.5元增加到9487.4元,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通、水利、居民用电、生活饮用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镜头扫描】
  向化乡的将军沟村,曾是一个外村姑娘打死不嫁的“穷村”。为转变面貌,该村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由政府出资带动村民投资发展林下经济,成立将军沟村农林牧业合作社,以农户加合作社模式实现共同发展。如今,村里土鸡在林地里跑来跑去,大黄、白芍、当归等中药材傍着林子种,这些为将军沟村带来人均增收6000元的效益。
  【西宁做法】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6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各界帮扶资金0.72亿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3.03亿元,企业配套资金5.58亿元。实施45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扶持9万余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品经销、加工业、运输业、酿造业、藏文化艺术品加工等生产性项目,项目户有一项稳定增收项目;实施96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12137户、53412人。
  同时,我市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藏药材、牛羊肉、猪肉、牛奶、饲草料、苗木、旅游商品等优势产业,全市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46家,辐射带动贫困农户9万户。
  全身心投入的攻坚战役
  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我市提出了要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全身心投入扶贫开发工作。当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的号角吹响,全市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都以务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加入到这场战役中,以实际行动,帮扶贫困地区。
  【镜头扫描】
  深冬时节,大通县青山乡马场村活跃着一支来自市财政局的驻村队伍,他们走家访户、开座谈会,详细了解贫困原因;并通过摸排拿出了帮助村里脱贫的“三个重点”工作……如今,在西宁每一个贫困村内,都有这么一支驻村队伍,他们的到来,为贫困农村带来了新希望。
  【西宁做法】
  ●驻村工作队扎根贫困村。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乡镇、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村的工作机制,精准施策,不脱贫不脱钩。三县县委书记把扶贫开发工作抓在手上,亲力亲为,当好“一线总指挥”。加强“三基”建设,将其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支撑,建强村级组织,强化村“两委”班子,向全市330个贫困村全面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脱贫第一线的领导和工作力量。强化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直接扶贫责任,没有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
  ●教育扶贫全覆盖启动。
  去年10月17日,市教育局在湟川中学正式启动我市“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我市将建立城乡教育帮扶网络,以结对帮扶100所薄弱学校、1000名贫困教师、10000名贫困学生的方式,实现我市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教育扶贫全覆盖。
  ●财政开展精准扶贫帮扶。
  一方面,市财政局迅速展开进村入户,进行精准调研和帮扶。另一方面,市财政精准落实帮扶资金,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聚拢资金,集中投向扶贫开发工作。同时,继续落实“金穗服务惠万家”惠农贷款政策,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脱贫攻坚行动,助推各类农业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壮大。
  各行业入贫困村精准发力
  为了帮助贫困村脱贫,我市将实行“八个一批”精准脱贫攻坚计划,农牧、劳动就业、发改、林业、教育、卫生、民政、交通、财政、扶贫等部门将针对每村的致贫原因精准发力。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产业。
  ●转移就业脱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教育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务经纪人和能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多渠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用工向周边贫困人口倾斜。将贫困户纳入省级创业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和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范围,以创业带动就业。
  ●易地搬迁脱贫。坚持以自主搬迁和就近安置为主的原则,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完善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保护脱贫。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增加收益。
  ●资产收益脱贫。探索将扶贫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入股参与到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为主体实施的设施农牧业、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光伏建设等项目,通过资产收益脱贫。
  ●发展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贫困人口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起付线。
  ●低保政策兜底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2.2万户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有一户贫困老乡掉队,就不是小康。为了让7.6万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我市把目光瞄准在330个贫困村、2.2万户贫困户、7.6万贫困人口身上,以“一户一策”更加精准的扶贫方式,打通扶持谁、怎么扶、扶什么的最后一公里路。
  ●有发展愿望,就扶持生产发展: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充分尊重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的权利,适宜发展什么就扶持什么。
  ●有就业需求,就扶持务工就业:根据贫困户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有外出就业愿望的家庭有一人接受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生态脆弱地区,就要易地搬迁: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完善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贫困地区,也可实施生态补偿: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我市将项目和资金安排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以保生态增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贫困户可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探索将扶贫资金通过量化折股的方式配置给贫困户,入股参与到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为主体实施的项目。
  ●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实现教育脱贫。
  ●缺乏劳动力,将社保政策兜底: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实现低保政策兜底脱贫。
  ●因病返贫,有大病救助扶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贫困人口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