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筑牢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3.03.2016  03:29

  图为年宝玉则仙女湖得到有效保护。 三江源办提供

   开栏语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坚实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山奔腾而下,6300公里蜿蜒东去,孕育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哺育了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

  一路东行11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流两岸,是中国经济的重镇。用好长江,保护长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处理不当,使得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各省市在整治长江生态环境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生态长江,法治先行。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生态长江”专栏,从法治的视角,报道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法治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现一幅幅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

  让我们期待,借法治之力长江的明天更加美好。  

  每年初冬,一群群大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栖息在青海湖畔,作短暂停歇。

  在冬日静谧温暖的阳光里,她们温情相依,喃喃私语;在蔚蓝的天空中,她们展翅翱翔,鼓翼欢歌……

  此时,青海湖是她们最怡然的家。

  每年初春,春风送暖,冰雪消融,美丽的青海湖畔,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又朝着来时的方向,逆风而舞,翩翩而归。清脆的鸣叫此起彼伏,渐行渐远……

  随着青海省实施高原生态恢复工程,适宜大天鹅栖息、生存的湿地及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来青海境内越冬的大天鹅越来越多、且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生态环境好转了,现在来这里越冬的天鹅数量年年在增加,湖周边奔跑的普氏原羚也比以前多了,还有斑头雁、棕头鸥、渔鸥、鸬鹚、黑颈鹤等222种鸟类也在湖边安了家。”同行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工作人员如是说。

   生态立省保护优先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内的三江源地区,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作为地球生态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和珍贵生物基因的重要宝库,三江源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之称。

  有人形象地说,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最大的责任担当。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青海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基于此,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着眼大局,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遵循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把三江源生态工程作为青海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确立保护优先理念,建立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精心组织实施《总体规划》,努力使三江源生态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工程。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楠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晓楠告诉记者,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规划》,涵盖22个子项目工程,涉及植树造林、黑土滩治理、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涉及4州16县1市的70个乡镇,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2013年批准实施的《二期规划》,范围增加到158个乡镇、1214个行政村。保护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建设内容分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撑配套2大类24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60.57亿元。2015年,投资75亿元的一期规划已圆满收官。

  李晓楠说,十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使三江源生态环境指数持续保持上升态势。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