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东路上有我们的故事

08.11.2018  10:00

  青海新闻网讯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赶赴新闻现场,用镜头定格历史,用笔触记录故事,他们就是记者。每个故事中都有记者的存在,但每个故事都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也许微不足道,但会拼命发光。

  2018年11月8日,第十九个记者节如约而至。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听他们讲述作为记者的那些故事……

  老记者给新记者传授经验 摄影:颜金梅

  李富生:让时政新闻更具感染力

  从事新闻工作四年了,在这四年时间里,不知不觉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位时政记者,这让我“悲喜交加”。原因是我写的新闻稿件总是出现着“领导指出”“领导要求”等字眼。我常思考,写惯了固定格式的时政报道,会不会对会议和时政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和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将许多鲜活生动的新闻细节淹没在大堆会议材料和大段领导讲话中。

  2017年5月的一天,我前往乐都区采访,一位乐都区的工作人员问我:“《仓岭顶,市长时刻牵挂着你》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啊?我认真地看过了,以往调研新闻报道很少让我全文通读,这篇我从头到尾通读了,不错!”这一席话,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时政记者,采写的新闻得到认可,应该是件高兴事。但是,想到每天我采写的大量“板着面孔”的会议新闻,广大读者并不关注,又高兴不起来。

  这篇稿件,是我参加市委书记调研扶贫联点村时采写的。当时,我完全可以将领导的讲话内容进行整理,写出一篇“强调指出”的普通稿件。但是,当我看到市委书记进村后走进村民和帮扶对象家中,与他们共谋产业发展致富路的情景,心中一喜:一篇鲜活的新闻有了!最终抓住书记和村民的话语,通过对话方式,阐述细节,最终以《仓岭顶,市长时刻牵挂着你》为题,写出了这一则新闻。

  我参加的会议较多,深知会议是获取时政新闻的主渠道。作为媒体人,我们不应当把会议只是看成“会议”,而应把会议视为新闻的“矿产”资源。我觉得参加会议的记者,不应浮在会议的表面,要学会从庞杂的会议内容和发言材料中捕捉新闻“亮点”,做披沙拣金的工作,努力挖掘会议蕴含的丰富新闻资源和领导人活动中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要素。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如何在大量领导调研、会议报道中,采写出更多出彩的新闻,让时政报道吸引人,考验着时政记者的职业素质。我认为,时政新闻需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灵活做好“自选动作”,在领导活动和会议中善于捕捉细节和亮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提升新闻发现力,探索新的新闻表现形式,才能写出更多生动鲜活的新闻。

  张傲:记者是一面镜子

  记者是什么?我想,记者是一面镜子。

  在进入记者行业的这近一年时间里,我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艰辛,也得到了收获。作为记者,必须活跃在人民群众之间,反映民声民意,传播党的声音。什么是记者?经常有人告诉我,记者就是从事新闻采集和新闻报道的人。然而,我认为记者就是一面镜子,客观地将事实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还记得今年4月中旬,我接到一通热线,来电的王先生说自己的爱车在小区被恶意划伤,一路上,我反复在想肯定是物业公司失职造成的,今天一定要找小区物业公司“麻烦”,还王先生一个公道。

  后来在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部情况后,才得知原来是小区外的划车“惯犯”偷偷溜进小区将王先生的车划伤,不仅是王先生,小区其他住户的车辆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物业公司不光赔偿了王先生一定的损失,还增派人手加强了小区的巡逻。

  在这之后,每当我找不到工作的方向时,我总会想到这次采访。记者,不是随意发泄个人情感的职业,任何采访都不能随意地去添加自己的想法,我们要中立地看待所有的采访,做一面镜子,把看到的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采访中时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客观真实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将事实真相呈现给大众。习总书记提出要求,我们记者要发扬奉献精神,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所以,我要扮演好我的角色,当完成一篇篇报道任务时,当为广大读者奉献出精神食粮时,在传播正在发生的事件时,也会为自己的付出而骄傲。

  祁国忠:被感动也是一种幸福

  工作近五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采、写、编兼备的新闻人,期间的摸爬滚打,让我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在这五年,我常常被身边的人和事所感动,而这些感动的瞬间让我的稿件更有温度。

  进入报社一年后,我便接任《河湟地理》这个栏目的编辑工作。当时因为害怕做不好这个工作,我常常失眠,有时候也做噩梦,梦中都是因为自己找不到采访主题而发愁。但是,因为害怕做不好而放弃吗?我一次次问自己。之后我开始努力学习稿件撰写的基础内容,并一字一句地学习写作。

  一年后,《河湟地理》栏目开始步入正轨,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2015年,我接到单位的派遣,走进青海传统村落和特色村镇,开始了“青海传统村落大调查”系列稿件的采访工作。期间,我采写了不少稿件,而这些稿件背后是一幕幕让人感动、难以忘却的瞬间。

  2016年9月,在前往乌兰县卜浪沟村的路上,我们的采访车在沙漠中行进20多公里后陷入了沙漠中,我们用手刨去车轮下的沙子,使劲地推拉,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但两个小时过后车仍然无法发动。正午的骄阳像一盘火炉烘烤着沙漠,车上的饮用水也早已用完。此时,大家已身心俱疲。3个多小时后,附近的村民驾驶着一辆越野车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我们将车开出了沙漠。

  事后我才得知,原来那位带领我们的村民,想打电话请周边的人来帮忙,但我们所在的区域是手机无服务区。他徒步近5公里后,在一处沙丘上搜寻到了手机讯号,给越野车司机打了电话,但对方又不在服务区。之后他挨个给其他村民打电话,最后找到了越野车司机,带我们走出了困境。如今,再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内心依然充满感动。

  记录环湖赛的点点滴滴,冒雨爬山只为拍一张村庄全景图;逢年过节收到的采访对象的祝福短信;牧民骑摩托载我过河……这些点滴的感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马明: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9月7日晚,正当我吃晚饭时,部门主任打来电话说有紧急采访——化隆县金源乡发生山体滑坡,我毫不犹豫地放下碗筷赶到了报社。

  临近晚上7时,我同单位司机师傅驱车前往化隆县政府,一路上,我不停地翻看网上的信息,关于此次灾害的字眼和现场图片、视频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明白这次紧急采访的重要性。

  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化隆县政府会议室,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此次灾害整体情况,让我对灾害有了系统的了解。长达2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我同另一位记者开始争分夺秒地写稿,部门主任也一直关注着写稿动态,当一切处理妥当已是凌晨2点。

  第二天6点多,我们一行人在吃过简单的早饭后便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金源乡实地查看。市、县、乡三级政府领导班子赶赴灾区,现场指导工作,徒步进入受灾村庄慰问村民,查看受灾情况。

  一座从中裂开、露出内部岩层的雄哇大山;一条已经裂开的盘山公路;一位满脸灰尘、满头大汗的村主任;一个个东倒西歪、屋里地面一层泥的房屋……这些平常在新闻中才能看到的场景,现在却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但同时也告诫自己,村民需要我们的力量,需要党和政府的力量。回到平安,时刻与化隆县宣传部保持联系,持续关注此次灾害的最新动态。当得知灾害没有致使人员伤亡的时候,我这颗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

  雄哇大山上扬起的尘土、脚下犬牙交错的山路、村民们期待而着急的表情……这些情景历历在目。而那次的紧急采访任务,那一天一夜的经历让我铭记在心,更加坚定了我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更加坚定了我将继续走在新闻一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