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积:大山里刨出“金土豆”

12.09.2016  21:47

  青海新闻网讯 “还有大半个月,我的土豆就要收获了。”金秋九月,一直忙碌于田间地头的吴永积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因为这个秋天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种植传统农作物到接受“生物组织培育”技术,从试管培育到温棚栽培,再从“源原种”落地海拔2600多米的山地到如今的成功结果,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他却走了近30年。30年中,命运一次次和他开玩笑,但他却凭着一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蛮劲”和“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巧劲”一直笑对人生。

   唯有知识改变命运

  经过一夜秋雨的洗礼,当第二天记者采访吴永积时,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村大什湾的空气格外清爽,当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果蔬的芳香充斥着鼻腔,一切显得那么的静谧。盘坐在地埂,看着五百多亩长势喜人的芦笋、马铃薯、草莓,吴永积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传统的农耕时代。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流经青海省大通大阪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在374公里的行进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狭长的峡谷和肥沃的盆地。乐都盆地虽不是湟水河在行进过程中形成的最大盆地,但却是这些盆地中最肥沃的。

  1971年,吴永积出生在湟水河北岸的乐都区高店镇东门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自古以田为生,种植传统的农作物。除了自然条件独特之外,乐都区自古就有“文化大县”之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天生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出生于农村家庭,但吴永积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接受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从小学开始他便懂得“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在当时,由于传统农耕只能满足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种庄稼当农民被看作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吴永积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他一耽误功课,爷爷就会罚他头顶装满土豆的簸箕,就是为了警示他“不好好学习,只能在家种土豆”。如今,再谈到这段头顶的土豆的经历,吴永积都会笑而不语。 

   前行路上越挫越勇

  “越挫越勇”,这个词用在吴永积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从上小学开始,吴永积就以优异的成绩和踏实肯干的为人态度被任课老师们看作是一颗“好苗子”。然而这颗“好苗子”在经过两次的家庭变故后,却成为了包工头,再通过自学,与合作伙伴一起研究“生物组织培育”技术。

  12岁时,50岁的母亲不幸离世,这对于年少的吴永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家庭的困境并没有阻挡他成长的步伐。18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科技大学,然而家庭的不幸再一次给了他狠狠地一击。就在吴永积兴奋地拿着录取通知单,开始憧憬大学生活时,56岁的父亲却与世长眠。

  这次的打击对吴永积是灾难性的,由于贫困的家庭无法支付高昂的学校费用,不得已,吴永积的大学梦就此破灭。“当时的我感觉天都要塌了,整个人心灰意冷。”回忆起那段往事,吴永积至今心有余悸。

  由于家庭原因,吴永积自小性格孤僻,但他却个性极强。不到一个月,他便走出了心理阴影,继续挺直腰板前行。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最终找到了在一家工地打工的营生。当瘦小的身体扛起沉重的铁镐时,工地上的大哥们都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

  吴永积始终相信,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脚踏实地才能立足于社会。在平安打工五个月后,他被原湟源县第三建筑公司看中,并签订正式合同。在该公司的八年时间内,吴永积从一线员工一直升职为企业采购。就在吴永积的事业刚进入稳定阶段时,噩耗再次降临。2001年,企业宣布破产,公司全员下岗。面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吴永积大胆地做出了一个选择,将自己唯一的财产——住房变卖,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但好景不长,不到半年,由于妻子的病患加重,不得已他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转让。

  吴永积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的家庭也迫使他闲不下来。从2002年开始,他便带着一班人马,当起了包工头,坎布拉公路、门源公路、海晏公路的修建都留下了他的汗水。

  吴永积天生的好学表现在各个方面。虽然那些年他是工程的“揽头”,但他一直以学徒自居。每天跟着技术员测量、绘图、预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些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拿下的技术活,被他这个包工头全部包揽。

  2011年,吴永积乘坐的平安至乐都的面包车在中途发生车祸,导致他左侧七根肋骨断裂,头部多处受重伤,被鉴定为四级伤残。经过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吴永积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性,而且活着就要努力。”由于长期服用药物,他的身体开始发胖。经过7个月的休养,他依然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再次坚定地踏上了自己的创业路。

   科技种田独出心裁

  2013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正在研究“生物组织培育”技术种植的朱红胜。据新华网报道,朱红胜是第一个把马铃薯装进瓶子里的人。“这种技术在内地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在青海还处于空白状态,与传统农业相比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将土地使用率最大化,而且这个课题特别有研究性。”这种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朱红胜敢想敢做的个人魅力,再加上自己出身于传统农村家庭的原因,让吴永积很快做出了决定——放弃工程,加入到“生物组织培育”技术种植的行列。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这是吴永积多年创业的心得。从2014年开始,吴永积就开始学习“生物组织培育”技术,在实验室他经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见证一株胚芽的生长,他甚至通宵守护那些被他视作宝贝的生物组织培育试管。

  2014年5月,他在贵德县河西镇加莫台村租用了两个温室大棚,第一次将胚芽成功栽培到土地上。经过一年的精细化管理,到2015年5月,温室大棚已发展至85个,而且通过他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也陆续上市。因为有机种植和品质高的原因,吴永积的蔬菜一上市就吸引了餐饮店采购的目光。如今,他的芦笋还远销至兰州、嘉峪关等地。

  “通过这种方式种植的芦笋、草莓都受人喜爱,销路根本不用担心,只是每次客户打电话时,我们这边都没有充足的货源。”鉴于蔬菜在市场的供不应求,2016年,由他和朱红胜创办的海东市平安区雪域金土豆营销合作社在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村落地。

  吴永积选择在山地种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清爽、水源纯净。更让村民觉得惊奇的是,吴永积种土豆每亩种子只要50斤,而且每个种土豆的体积只有大豆那么大,这与传统土豆种植相比,仅在一亩土豆上就已经节省了300斤的种子。原来,吴永积采用的的土豆种是经过试管培育、温棚精栽培精细化种植后获得源原种,再将一个源原种切割成三块露天种植的。吴永积告诉记者,除了节省种植成本外,通过这种技术种植的土豆,表皮光滑、芽眼浅、味甘的特性,而且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

  在村民们看来吴永积是个大能人,因为他能将各种经验灵活应用到种植上。为了能让山坡地上的芦笋“喝上水”,他拿出工程测量仪,用等高线的方法让土地变得平整,还专门设置了灌溉水渠。草莓种植对于土地的平整性要求较高,还要专门设置梯形地垄。面对人工坪地垄的低效率,吴永积开始琢磨快速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由他“发明”的地垄机代替了人工,地垄机的使用每天节省70个人工。“这些都是以前当包工头时积累的一点经验,没想到能用在这里。”说起自己的这些小“发明”,吴永积显得有点兴奋。

  正午时分,被阳光照射的草莓更加通红,破土而出的芦笋也更加挺直,看着自己种植的五百多亩露天果蔬茁壮成长,吴永积的脸上又溢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