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铸丰碑——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水利改革发展综述

30.09.2019  09:2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谈林明 报道)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谱写了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水利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守护“中华水塔”生态屏障,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三江源良好的水生态。摄影:谈林明

  《青海省志·水利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东部农业区有40%以上群众因常年吃苦水、窖水、河水,导致肠道寄生虫病等多种地方病。水利基础设施可谓“一穷二白”,全省大小水渠570条,灌溉面积仅为74万多亩。全省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旱灾面积之大,常常超过数十万亩甚至百万亩,农业大幅度减产绝收........

曾经排队挑水,喝浑浊的涝坝水。

曾经以工代赈,整修梯田。

过去风沙掩盖了村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任重道远。

喝水要人背马拖的年代。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70年来,青海水利部门深入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水利紧抓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创建水生态文明先进区,截至2018年全省水利投资达695亿元。建成规模以上水利工程7800多项,初步构建了集防洪、供水、灌溉、水保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网络,在三江源头奏响了“治水兴青”的最美旋律。

如今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已建成。

蓄集峡水利枢纽。

已建成的引大济湟石头峡工程。摄影:樊永涛

运筹帷幄,水润高原。省领导调研引黄济宁前期工作。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10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外,其余9项工程全部开工或基本建成,总投资规模达210.6亿元。“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世纪梦想变成现实。同时,全面加快了引黄济宁、“三滩”引水生态治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随着这些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的加快实施,全省水资源调控能力弱的“瓶颈”制约正在得到有效缓解,青海大地“水脉”通畅,充满活力。

  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牧区群众从水利发展成果中得到更多实惠。到“十二五”末,全省累计解决了293.02万农牧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特别是藏区六州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大跨越。进入“十三五”以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有131.5万农牧区群众饮水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农牧区集中供水率74.6%、自来水普及率61.1%、供水保证率86.6%。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实施了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4个大型打捆灌区和2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1.9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每年16万亩的速度递增,为促进“三农”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刚建成的拉西瓦灌溉工程。

今日梯田花海生态共享。摄影:谈林明

饮水安全喜心田。

如今边远的寺院也通上了自来水。 摄影:谈林明

  水利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先后对118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组织实施了9条重要支流、73条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黄河干流防洪工程的建设,使全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建成堤防、护岸1599.9公里,大大降低了防洪保护区内128万人口、81万亩耕地、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的防洪安全风险。建成了覆盖8个市州、29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组建各类抗旱服务组织64个,加强抗旱引提调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夯实,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持续提高。建立健全了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功能区划管理等制度组成的水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三条红线”管控,全省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965,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今日西宁一览。摄影:马生录

海北州水生态金银湖。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西宁市、海北州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和评估。发布了全省首批重要及一般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持续开展7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了黑泉水库等28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全省46个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100%,7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了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三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开展。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截止2018年 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54.37平方公里,其中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治理1689.7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10.87亿元。

如今“天空之镜”盐湖也有了湖长。

  水利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省人大颁布了青海省实施《水法》《水土保持法》办法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实施《水文条例》等5件政府规章和7件规范性文件,组建了各级水政监察机构;依法治水管水迈上了新台阶。初步建立起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完成了76个国有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20个灌区建成和完善了供水计量设施,明确了水价精准补贴机制,累计完成涉改面积84万亩,5592项工程全部明晰了工程产权、明确了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扶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246个。全面建立了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湖长的工作机制和基本覆盖全部水域的省到村五级河长制工作体系,5925名各级河湖长、9900名河湖管护员上岗履职,全方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大美青海更加河清海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金融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新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青海水利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决策部署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凝心聚力,谋长远、补短板、强监管,着力破解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水利的需求,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祁连山生态修复呈现大美景观。摄影:马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