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藏区行:才项多杰的成真好梦

23.02.2017  18:38

2月20日,记者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来到“多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的产品体验馆,多彩高雅的藏式茶几系列、神秘端庄的宗教文化系列、舒适精美的沙发系列、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电视柜系列……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体验馆对面的家具车间里,木工制作、油漆涂饰,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产业园创建人才项多杰正蹲在一个藏式柜子前,查看上面的木雕花纹,头发、衣服上全是木屑。“订家具的人太多了,款式要好,质量还要保证,工人们每天都要工作9个小时。”才项多杰笑着说。

占地4.87公顷的产业园由制造生产、教育培训、观光旅游、休闲娱乐、营销体验五大板块组成。从家具厂出来,才项多杰带记者走进了正在建设中的产业园生态园,这里各具特色的安多、西康、卫藏三大藏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正在建设当中,整个生态园犹如藏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我的心里已经有快二十年了。”才项多杰说起了自己的创业路。

二十多年前,才项多杰背起行囊,坐上去北京的火车,从此踏上了创业之路。在北京、西藏等地呆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项多杰去了尼泊尔等地,在国外做起了旅游产品的生意。

八年后,他回到北京,开始生产民族工艺品,并面向全国旅游城市批发。那时的旅游业逐渐红火,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一路畅销,才项多杰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积累,才项多杰开始进口国外的工艺产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多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才项多杰每到一处,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就是当地的文化。在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常年在外漂泊的才项多杰时刻思念着家乡,也时刻在心里描画着自己的梦想蓝图。

2012年,才项多杰回到了家乡尖扎县,成立了青海多杰创意文化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并着手筹建“多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位于尖扎县西北部的坎布拉风景区因“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的壮美景观而享誉海内外,每年都会迎来大批海内外的游客。而直岗拉卡村紧挨坎布拉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才项多杰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村内流转了4.87公顷土地,于2016年5月开始修建自己的文化产业园。

同时,家具生产厂房很快建起,藏式、东南亚、中式等风格的家具走向市场。凭借多年来对国际家居流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结合青藏地区的文化特点,这里的木雕家具以其特有的风格、优良的品质打开销路,才项多杰先后与印度、尼泊尔、印尼、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家居生产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到半年的时间,才项多杰有了600多万元的收入。

一边赚钱,一边“圆梦”。才项多杰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生态园的建设中。

让文化成为旅游的根,让旅游体现文化的魂。“安多、西康、卫藏三大藏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都是按照各自的特色建立,到时候也会为游客提供餐饮等服务。游客到生态园游玩,不仅能看到三大藏区民俗特色文化,还可以购买一些旅游产品带回去。”才项多杰对产业园的每一块地都有着详细的规划,而生态园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今年7月便可竣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文化产业园的优势,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才项多杰的心愿。一年来,当地100多名群众在这里就业,收入最高达到三千五百元。生态园建好后,还会和当地村民签订合作协议,来产业园游玩的游客住宿,都由当地百姓提供。

41岁的才恒卓玛是直岗拉卡村的贫困户,去年开始她和丈夫一起到产业园务工,才恒卓玛主要做家具的打磨和上底漆工作,丈夫给木雕技工当助理,两个人一个月下来有六千多元的收入,完全达到了脱贫的标准。

“今年,随着园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到时能带动300多人就业,游客增多后,还会带动周边的农家乐及当地蔬菜瓜果的销售。在产业园村民们还可以销售一些石雕、泥塑等旅游产品。让当地群众一个都不落,走上小康路。”才项多杰的雄心大着呢!(苑玉虹 丁玉梅)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