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女”自述:我在哥大新闻学院那一年

10.06.2015  12:42

编者按: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求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像新闻编辑室一样战斗的教室,为了一门课跑遍纽约街头巷尾,从需要心理咨询到找到前进方向,哥大新闻学院纪录片方向硕士毕业生吴亦欢根据她13个月在“魔鬼训练营”中的求学历程,详实地绍了哥大新闻以实践为王的教育特色。

DIY申请,竟进了录取率超低的新闻学院

当初申请哥大新闻学院的纪录片专业,一是因为喜欢纪录片这种表达的载体,喜欢用摄影机看世界,喜欢把能唤起共鸣的情感传达给更多人;二是听说哥大新闻学院是全美最好的新闻学院,录取率出了名的低。我本科就读于北外英语系,受到一种想来奢侈的人文教育,其间在哥大巴纳德学院交换,对纽约的文化生活和哥大的教育有认同和怀念,于是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纽约作为新的起点。

原本自以为申请条件不错,去某留学机构咨询,竟深受打击,对方说冲前10很难,冲前30可以试试,冲前50比较有希望。我一气之下,其实也是因为中介费太贵,就自己申请了,俗称DIY,结果竟然录取。后来在哥大新闻学院每每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会回想当初那个不认输的自己,便有了勇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外景

哥大新闻硕士养成记

13个月的超高强度学习

哥大新闻学院新闻硕士项目全称是MS in Journalism,分4个方向:广播电视(Broadcast)、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报纸(Newspaper)、杂志(Magzine),我的方向是Broadcast,又属于其中的纪录片(Documentary)专业,共需13个月毕业,其他方向的同学需10个月毕业。13个月与一般两年的硕士项目相比看似节约时间,却是高强度换来的。每周7天, 3天上课(朝九-晚六),2天外出报道,2天写作剪辑。每周五晚上在好友家里蹭一顿饭便是最大的休息。与人交往也要尽量跟自己的“线人”,在自己报道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有故事素材。重压之下,开学不久便有本土同学退学。一个辅导我写作的教授每周还充当我的心理咨询师,听我倾诉种种不顺,如果不是她,可能我也支撑不过去。

赶英超美,道阻且长

我们很幸运地成为哥大新闻学院第一百届学生。200名学生被分成12个小班,每个班配有班主任。我的班上17人,核心课程平均每节课配备3个老师,师资力量雄厚,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细致的辅导。同学大多还是美国人,个别来自爱尔兰、英国、印度、希腊,而全班英语写作最差是我,专业经历最单薄的也是我。开学第一节课,17个人在教室里坐成一圈自我介绍。有本科学了四年新闻的准媒体人、有做过电影宣传的广告人,有嗓音甜美的大学电台主播,有足迹遍布几大洲的旅行摄影师,有在中东工作十年的公司职员,有险些进了中情局又去了和平部队的志愿者。且不论在传媒行业的资历,至少都是从小说英语长大的。我顶着所谓好孩子的头衔长大,此刻觉得自己仅存的优势就是一点儿自知之明和坦然面对落差的勇气。后来偶遇一法国女同学捶着电脑一脸沮丧,交流之下竟发现原来说不好英语的法国人也痛苦着呢。我因这语言落后者之间的共识感到一丝解脱,也不禁感叹,赶英超美,道阻且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内景

实践为王”的训练营

八月开学伊始,有一个月的“新兵训练营”,让所有人在文字、广播、照片、视频等各种报道形式上都完成基础的训练,设备资源丰富,可保证人手一台机器。学校同时安排了一些寻宝、酒会之类的活动,让同学们彼此熟悉。进入九月后,第一学期的核心课程是报道与写作(Reporting & Writing),具体说来就是,每个人会被分配去报道纽约一个区域或领域内的新闻,先在这个区域/领域内建立人脉,发展“线人”(sources),通过他们了解潜在的问题和故事,然后独立进行网上和实地调研,再进行深入采访,最后把这个故事以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学形式上是讲课少,实践多,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至,毫无喘息余地。印象中最难的任务是采访一桩罪案的罪犯或受害人家属。偷窃、抢劫、杀人,我们翻看了无数罪案。为了找一个伤人案件的目击者,我战战兢兢地走进过住客看起来都绝无善茬的公寓楼。一个杀人犯的朋友不知怎么拿到了我同学的电话,给她打来,女同学捧着电话心惊肉跳。这种挑战和随之而来的恐惧,后来在纽约被几十年不遇的飓风肆虐,而我们被要求去报道飓风时也曾遇到。这里真的很严酷,要求你做到既勇敢又智慧,既执着又懂得变通。

和搭档前往飓风过后的斯特滕岛报道

核心课程还包括商业(Business)、伦理(Ethics)、法律(Law)、历史(History),从新闻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每门课都有大量的阅读和讨论,同时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比如纽约的某报纸头条刊登了一个人即将被地铁撞死的瞬间抓拍画面,当天的伦理课上,我们就在彩色玻璃映照下的教室里进行了一番辩论。那种师生之间思想自由交锋的课堂氛围,是一种纯粹的幸福。其他可选修的基础课包括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等等,无一不践行着“在实践中学”的思想。格莱美颁奖,社交媒体课教授就要求同学们当晚在推特用文字直播典礼。美国大选投票当日,我们一大早就被派到各个投票站去拍摄现场。

投票日,选民在位于一所小学的投票站投票

教室就是新闻编辑室

想必这种教学风格与老师的身份相关。教授们都是业内资深人士,是电视台、电台、报社的老将,是在行业内仍常有作品产出的媒体人、制片人。所以这里的教育跟行业的现状很接轨,教室就仿佛是一个新闻编辑室。老师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首先,交作业的截止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因为在现实工作中,片子没交上,电视上就有开天窗的可能(当然现实中一般会有一个备选预案)。其次,工作的严谨和诚实也是一大准则。印象最深是第一节课,严肃的中年男教授一进教室就把一把沉甸甸的直角钢尺咣当一声巨响扔在桌上,意在提醒我们,don't cut corners,如同这把尺子有一个直角,别想绕开这个角也别想抄近道,该做的事不要以为能逃过去。一个细节没有核实清楚,一定要打电话回去跟被采访者核实,绝不能自己开始发挥想象力。那把钢尺带来的战栗,已进入我们的肌肉记忆。

苹果电脑电源上课时意外爆炸,社交媒体课教授现场掏出手机拍摄

第二学期,各个专业方向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广播电视和纪录片方向的必修课是视频故事讲述(Video Storytelling),也可以看作是迷你纪录片课程,平均每2-3周要上交一个7-10分钟左右的故事。在这2-3周当中,人物和生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故事便有了自然的曲线。课堂的流程是:选题会、报道采访、写稿剪辑、样片放映会、继续跟拍剪辑、成片放映会,如此循环。选题被毙的同学会被分派到其他故事上,最终2-3个同学为一组,老师会作为编辑对故事进行全程指导,同学之间也会以“夸赞—批评—夸赞”的经典结构,进行不伤颜面又切中要点地互相点评。为了这门课,我们扛着摄像机、脚架、灯箱,跑遍了纽约街头巷尾,拍摄过哈德逊河上以船为家的艺术家,想要在时代广场脱口秀界脱颖而出的年轻男女。我们也在飓风过后踏着房屋的残骸采访过无家可归的灾民。不敢说真正了解了纽约,但绝对触及了游客看不见的那层纹理。

CBS栏目60Minutes主持人Lesley Stalr做客Video Storytelling课

正式踏上纪录片生涯

纪录片专业的同学从第一学期起就开始物色题材和人物。在无数题材被毙或夭折之后,我和搭档逍然锁定了黄金商场。在中国留学生中,法拉盛的黄金商场可谓无人不晓,连外州的同学都会开几小时车来专门去吃饭。在这个小小的地下空间,挤着八家小店,氛围很像国内的大排档。我们逐个敲门,采访每家老板,发觉人人都有一段心酸的奋斗史。很多人听说美国福利好就来了。不少人是偷渡过来,先到墨西哥,然后从边境徒步走到美国,再坐车辗转到纽约。他们大多不会英语,也走不出华人社区。有的来了十几年,子女还在国内,十几年间也没见过几次面。有的子女虽然带过来了,但自己为了生计工作太忙,家庭的感情产生不可修复的裂痕。一代移民这样的牺牲,每天仍在上演,值与不值,各人自有评判。

拉面铺子的彼得,二十六岁,人高马大,围着围裙啪啪地往案板上甩面,然后拎起面来转成麻花状,再一阵风地甩下去。彼得在国内是演员,对摄影机有天生的亲近感,很快成为我们纪录片的主角。习惯了做演员的高自尊感,彼得刚来美国时经历了不小的落差。不会英语就只能出苦力,这在今天仍然是很多华人在纽约的困境。然而大学文化的彼得规划了蓝图,他从苦力做起,今后要在曼哈顿开自己的店。到我写下这篇稿子时,彼得已经实现了诺言,甚至还开了分店。

纽约法拉盛黄金商场,安慰了无数游子思乡的胃

彼得收工后谈起最初对美国生活的想象和后来梦想的重塑

我们:制造共鸣,不忘初心

当初入学时,艰难到度日如年,后来上课、拍摄越发地自如,又觉得时光飞逝。临近毕业,全班在酒吧最后一次聚会。成绩优秀的美国搭档S带着点醉意跟我说,刚开学时我一开口提问,她就在心里默念“为什么亦欢总是问这样的傻问题,真是浪费我时间……” 班主任在一旁跟我们勾肩搭背地说:“瞧瞧你现在进步了多少。”我哈哈大笑。我那位险些做了特工的同学在美国一主流电视台获得了副编导的工作;用十年工作积蓄付了学费的好友在纽约找了份实习,从头开始打拼;为数不多的六七个中国同学有的留在美国继续读研、有的在美国网站工作、有的回国做了编导。

哥伦比亚大学2013毕业典礼,满地是新闻学院同学挥舞过的报纸,左一为笔者

我也很快回国了。一方面是在国内有了不错的工作offer,进入一家好莱坞片厂的中国分部,而国际学生在美国传媒业很难拿到工作签证;另一方面,做一部影片是一种生活方式,必有一种情怀的支撑,有真正关心的主题,才能在千难万阻之中拍下去。而我所真正关心的还是那片扎根在我血液里的熟悉的土地上的人和事。

今年四月,我们的毕业纪录片在国内获奖了,荣升老板的彼得被组委会邀请到颁奖现场。他说他如今在曼哈顿的店门口、在百老汇大道上24小时播放我们的纪录片。与彼得再相见我们感慨万千,真不知究竟是我们影响他的生活,还是他的奋斗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也有很多朋友看完影片,说被彼得的经历所激励和打动。我所期望带来的那种共鸣,如水波一样,正在慢慢地扩散。我从中找到了一种创造了人与人连接的意义感。

北京台颁奖礼现场,青年影人齐聚

与彼得和搭档重聚颁奖现场,彼得已经荣升老板,从此给自己打工

现在我的重心转向了商业故事片,但不变的是那种制造共鸣、打动人心的渴望。回望哥大严酷而扎实的新闻教育,感恩它使我变得更勇敢、更富有同情心,让我更自律、更有实践精神。庸俗地说,Columbia J-school曾是我想要配得上的名字,但愿有一日,她会因我而自豪。

哥大新闻学院门前的杰弗逊雕像,每晚注视着我们走出机房的疲惫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