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唐卡艺术,高原儿女献给世界的瑰宝

19.01.2018  12:01

2018年1月13日晚,青海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揭幕津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青津睽违已久的一次约会。

在无垠浩瀚的蓝色星空下,妙音天女手捧唐卡翩跹而至……当现代文明与历史遗存交汇于此,传承久远的《唐卡》,又何尝不是大道通天的青海与渤海之滨的天津近在咫尺的一次凝望。

瞩目舞剧中一幅幅绝伦精美的唐卡,宛如审视一部浓缩的历史长卷,让中华文明圈的想象,从烟波浩渺的海岸,一直到冰封千里的雪原,从而完成了心灵对江河源头的一次叩问。

世代更迭,时光悠远,曾几何时,内地人已然模糊了对青海大地的印象。时至今日,倘若高天厚土、山宗水源会给予你一种富含哲理的启示,那么,凝神静观这些厚重广博的唐卡,此刻,它正流淌在指尖,勾勒出心迹,诠释文明与信仰。

舞剧落幕后,许多天津观众依旧沉浸在《唐卡》如梦的幻境中。是的,这仅仅是一种错觉。青海高原,江源大地,这片孕育着悠久文明的摇篮,这片氤氲在文化艺术底蕴中的广袤土地,从来就有一种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气魄,它过滤了俗念微尘、吹逝了欲望杂陈!会让你感悟到,隔着千年宏大的时间,是谁在与你同路。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理坐标,但是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在青海高原,古朴神话与文化艺术并茂,厚重悠久历史与光彩现实相握,民族精神与宗教灵光交辉,是母亲黄河与自然造化共同抒写的一本文化史书……

文化之精深,真言之堂奥,藏佛之妙道,理想之净土,边地之风俗,因民风的本色、宗教的传统和自然的高旷,使之成为世界瞩目青海的理由。

青海高原,融合了藏民族和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全国藏区文化特色最明显、藏文化结构最丰富的地区,既有其他地区藏文化的特质,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而唐卡艺术,无疑是藏文化宝库中最为瑰丽的一颗明珠。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来源于藏族的音译,简言之就是一种卷轴画,它的画面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在藏族地区任何一座寺院、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供有美轮美奂的唐卡。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从公元7世纪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

自21世纪初,随着我省文化产业市场的日渐成熟,以藏区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加大文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与开发并举,并组织实施“千家万户”工程,形成了以唐卡、雕塑、堆绣、藏戏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了社会就业,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仅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以唐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热贡艺术正在以蓬勃之势茁壮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热贡艺术、黄南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省级非遗项目11项,共有1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成为西北五省区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全州文化旅游业经营主体达5007家,从业人员达3万人,建成热贡画院、龙树画苑、热贡民族文化宫、仁俊热贡艺术传习中心等15个各类非遗传习中心(点),每年培训文化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次。

隆冬时节,同仁县隆务镇吴屯上下庄一如往日般静寂,一栋栋整齐而四方的院子正沉湎于凝固了的时光里。

看起来40余岁的增它加是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的会员,他在吴屯下庄开了一家“吴屯热贡艺术中心”。走进他家的院落,在大厅旁边的一个储藏室里,悬挂着几十件唐卡作品。

在上下吴屯庄,绝大多数的村民们都有着这样几重身份,他们既是艺人又是商人。

跟着夏吾走进他的画室,我们眼前一亮,房间里挂满了唐卡作品。我们的目光被摆放在炕上的一幅黑唐卡所吸引,只见度母佛像那金色的线条细腻而圆润,度母慈祥的神情,仿佛可以引导人们超脱人世间的一切苦难,让我们的目光不忍从那些美丽的线条上挪移开来。

25岁的拉藏是个时髦的藏族小伙,他的头型打理得很酷,算是吴屯村热贡艺人中的后起之秀。拉藏很热心地带领我们去他家参观收藏的老唐卡作品,尤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几幅老唐卡。这几幅唐卡收藏得很严实,被很小心地装在一个超大的硬塑料圆筒内,取出来还真是有点不太容易。拉藏站在露台上一幅一幅地打开展示,让我们拍照。他说爷爷留下来的作品已经不多了,是家里不对外出售的无价之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唐卡艺人们的生活正在走向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他们既是心思缜密,能耐得住寂寞的艺人,又是精明能干的生意人,用绘制唐卡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欣慰,当然也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这个“家家有画室,人人是艺人”的小小村落,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在进行唐卡艺术品的加工制作,精美绝伦的热贡唐卡艺术就是这样从一个个普通的院落,从一双双勤劳寂寞的双手,从那一盘盘五彩斑斓的颜料碟,从一把把粗细不同的画笔中走向了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仿佛是不经意地信手拈来,却留下了无数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

如今,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已成为青海和世界对话的文化桥梁,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青海走向世界的权利,保护青海人民和世界对话的权利。

时至今日,通过专家学者积极努力,各级政府的全力运作,各族群众的自觉参与,我省在抢救和保护唐卡艺术的基础上,正致力于整体而全面地结合实际境况,在保护中充分考虑到唐卡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学术层面去探讨和研究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从而寻找到一条科学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道路。

手握镊子,或用铝箔丝,勾勒四臂观音的精致轮廓,或为成型的释迦牟尼像填上釉料……在省会西宁闹市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几位掐丝艺人,正埋头摆弄着自己手中的活计。

工作室主人、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李联霞出生于湟中县,依托蜚声海内外的塔尔寺壁画、堆绣、酥油花“艺术三绝”,当地民族民间艺术门类繁多,创新氛围浓厚。

对于掐丝唐卡,李联霞只经过个把月的培训,而后全靠自己琢磨。掐丝,一种传统金工工艺,常用于珐琅器加工;而流传千年的唐卡,是为颜料手绘的卷轴画。用掐丝做唐卡,在十几年前,还属新鲜事。

用掐丝做唐卡,这是对手绘唐卡的有益补充,也符合佛理佛法,符合唐卡的绘制要求,且色彩艳丽,更具立体感,也能长时间保存,结合时代特征,发扬光大唐卡艺术,李联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是高地,是时代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因推广而繁荣,艺术因交流而丰富。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馆馆长赵潜看来,信息化缩短了时空两个维度的距离,大家眼前的世界变得鸡犬相闻,区域间的文化融合给予唐卡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而政府层面的关切和民间力量的自觉,正成为唐卡艺术独步世界的“两翼”,从他通过手机转发的文字、图片、视频中,不难看到群里微友们对此话题的着眼点:“大美青海·唐卡展览”主题文化走进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亮相美、泰、韩,登陆法国卢浮宫,今天,盛世和光的《唐卡》——拈花微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惊艳着整个世界。(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