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水利工程巡礼② 用7年时间“啃”出1.1公里隧洞
(本网记者 王柯岚 摄影报道) 今年年底前,“引大济湟”项目的诸多子项目都会陆续完工。这对在项目上工作过的水利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这喜,源于大家11年来的坚守、奉献和付出,源于青海水利人这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项目是“引大济湟”工程中“一总、两库、三干渠”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一个项目。可以说,这个项目是宏大的“引大济湟”工程中的地位相当于脖子对于人体的意义。
引水枢纽、引水隧洞是组成这条总干渠的两部分。工程区位于门源盆地周围山麓地带和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为3300米。而且工程区恰好在祁连褶皱系的中部隆起带背侧和北祁连褶皱带南侧两个构造单元上,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形态复杂。隧洞跨域几个大的新构造运动分区,工程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些困难就像是卡在脖子上的枷锁。如何把这个“卡脖子”的活干好,就是摆在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项目部的技术难题。
工程隧洞要穿越大小断层30余条,“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涌水灾害”、“高地应力”,这些专业术语对没有从事过水利工作的人来说听起来都费劲。在实际施工中把这些碰到的术语问题解决掉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从2008年到2015年,项目部就在引水隧洞的F4/F5处跟大自然较了7年“劲”,这7年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拿下F4/F5处的这1.1公里。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极为恶劣,实际地质条件与预期勘测地质条件完全不同。给使用TBM设备造成了一系列困扰,设备一旦掘进,在设备的后方就极易发生严重塌方,如果一塌方就会导致TBM发生卡机,随后在极高地应力作用下就会引起围岩快速塑性变形,导致TBM主机整体被塌方体完全抱死。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为解决工程困难,项目部多次聘请业界有经验的专家和多位院士进行咨询、多次到国内出现过类似问题的工程学习、数次邀请专业的技术和施工单位及队伍现场指导,采取了多种施工方案。最终,综合历次脱困施工工艺项目部找到了“半断面人工开挖+超前大管棚注浆预加固+TBM全断面掘进”等六种方法。皇天不负有心人,青海水利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却用这种看起来不太聪明的笨办法丢掉了卡在工程“脖子”上的枷锁。
引大济湟总干渠项目建设的目的就是将水量充沛的大通河引入湟水流域,解决湟水河流域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工程全面建成后,湟水流域将新增100万亩“旱改水”,同时还能向我省西宁和东部城市群300多万人提供人饮、农业、生态、工业用水的需求。到时,青海水利人7年“啃骨头”的艰辛付出,将以化作股股流水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意义。希望人们在用水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大山里奋战了7年的那群人,不要忘记那滴滴清水,既是河水,也是水利人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