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走,去听一堂“车轮党课”

05.10.2017  10:28

图为切扎村牧民党员们正在参加“车轮党课”  摄影:咸文静

  青海新闻网讯 牧区党员,居住分散,召集难,集中学习更难。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这个难题随着一辆车、几个人得以破解。

  9月21日,秋高气爽天气好。下午一上班,简单地收拾好东西,常牧镇的几个干部就开着车出发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切扎村。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断向前,车窗外的景致渐渐有了些变化。山大沟深四个字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约莫半个小时后,切扎村到了。沿着村道再往里走,远远的就看到六七个人等在路边。

  “今天我们就在这儿讲!”说话的人叫罗德福,是常牧镇党委组织委员,也是“车轮党课”工作组的组长。顺着他的手看过去,一片平整的草场映入眼帘。

  停车、拉横幅,不到两分钟,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所有人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党课开始了。

  今天的主讲人东巴杰是镇上矛盾调解中心的主任。在常牧镇有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别的不说,十几年前就当过切扎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对于这里的情况一清二楚。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后,东巴杰开始发挥双语干部的优势,用藏语开讲了。

  看大家听得起劲儿,一旁的罗德福连连点头。——“每一场大家的反应都是这样,欢迎着呢。”

  其实,“车轮党课”的由来,还得从头说起。

  “以前,召集村上的党员们集中学习,心里就犯愁。”切扎村的村支部书记南加本说,“主要是牧民们居住分散,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挖虫草、放牧,距离远不说,有些地方,没信号,想联系都没办法。”

  切扎村的情况在常牧镇不是特例。全镇25个村中9个是牧业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汉语水平有限是这几个村的共性。如何让这几个牧业村的237名牧民党员听到政策、接受教育、提高党性,是摆在常牧镇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

  今年年初,结合开展的“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年”活动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常牧镇出了新招,用“车轮党课”探索出一条边远牧区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新路子。

  “我们的队伍很简单,组织委员任组长,除了东巴杰之外,还包括熟悉法律政策且懂得藏汉双语的镇司法所所长万玛多杰、包片联点副镇长仁青多杰。”常牧镇党委副书记张伟东告诉记者,从今年6月份开始,工作组开始不定期的深入牧民居住点、夏季转场放牧点开展活动,真正使牧民党员在家门口及时“充电加油”。

  就像张书记介绍的那样,在切扎村的德吉滩上,记者也见识到了这由“一片草原、一辆车、七八名党员、几本书”构成的“车轮党课”真正的魅力。

  今年71岁的老党员诺日才让是这个课堂上岁数最大的“学生”。因为是第一次参与,老人的神情中还带有一些拘谨。随着大家交流的不断深入,老人的表情渐渐放松下来,等到互动的环节,他第一个开了口。

  “我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以前村上组织党员学习,我参加过,但也请了几回假。”一开始,诺日才让就先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但今天,你们把党课送到了我的家门口,对我来说太方便了。”老人一边感慨,一边向镇上的几个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老党员的一席话就像一缕阳光,话音未落,就让大家的心里暖洋洋的。

  “感谢你们把将要召开十九大的消息送到了草原上!”面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前来听课的村委会主任赛藏才让有些激动,他说,这种在草场上、河滩边、帐房门口的党课,保证了牧民党员学习提升与生产生活两不误。

  秋日午后的阳光洒满了德吉滩,阵阵微风将草丛中的虫鸣声吹得很远。党课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变得轻松而又热烈。赛藏才让讲完,驻村“第一书记”多科就接着说了起来,话音未落,党员拉夫旦便接过话题说起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我们参加学习要跑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村委会去,现在我们可以边放牧边听党课,学政策、论致富、谈想法,真是太好了。”

  几个“回合”下来,不仅仅工作组成员讲完了主要内容,大家也各抒己见,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学习形式,让年轻党员尕藏东主开了眼界。

  “我们村上一共有28个党员。说实话,以前我们的党员意识并不强,看不出来党员和群众有啥不一样。可近两年,这种情况变了,通过学习,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和群众的区别,加深了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尕藏东主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村上有不少年轻人都提出申请要入党。

  “这种做法有效促进了全镇所有农牧区党支部党课活动的扎实开展,切实改变了农牧区党支部党课活动人员集中难、学习难、理解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牧民党员游牧到哪里、‘车轮党课’就跟进到哪里、学习教育就开展到哪里。”张伟东笑着说。

  几个月来,通过“车轮党课”,不少农牧民党员的党性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群众对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青的眼中,“车轮党课”的作用十分明显。“车轮党课”实行后,一辆流动车就是一个党员教育场所,一个临时党组织就是一个基层战斗堡垒,一个农牧民党员就是一个宣传员的党员学习教育模式进一步树立,真正实现了党组织服务农牧民党员零距离,打通了深山农牧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