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草原的深层次变革

23.10.2019  09:03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作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囊谦县,在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历史背景下,围绕“群众增收,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两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有效破除土地、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和农牧民传统生产观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囊谦特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牦牛出栏,思想观念大转变

  八月初的囊谦草原,依旧有着浓浓的夏意,草色碧绿,温暖宜人。

  吉尼赛乡拉翁村,回到家吃午饭的放牧员江才曲朋,正和妻子说着两个孩子假期中的学习,满脸轻松愉快。

  江才曲朋告诉我们,以前因为妻子生病,家里很贫困。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后,他被选为放牧员,每个月有2500元的工资,妻子治好病以后,也当了放牧员。现在除了放牧的工资,还有入股的收入,三个孩子中有两个在县上读书,一家人日子过得幸福踏实。

  既是农业村也是牧业村的拉翁村,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最大的行政村,6个社的686户3222人,全部加入了合作社。作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合作社,拉翁合作社目前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改造以前,我们有12171头牛,改造完成后,解决了长期积压的牦牛不出栏状况,去年已经出栏了4567头。”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阿旺介绍。

  囊谦在全省纬度最靠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份,也是我省牦牛最多的县份。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禁宰惜售观念影响,牧民的牛很少出栏,严重超载,在对草原生态造成严重压力的同时,畜牧业生产也无法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牧民生活贫困。

  在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历史背景下,囊谦县围绕“群众增收,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两个方面,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起初,牧民们对合作社心存疑虑,认为合作社是走回头路,吃大锅饭。

  为了鼓励帮助牧民入社,干部们时常连着多天吃住在村里,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

  “全省其它地方发展生态畜牧业成功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农牧局组织牧民们走出去,观摩学习,开阔眼界;回来之后,摆出困难,总结讨论,探索出路,真是想了各种办法……”

  一个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立起来了,对于其中的辛苦和努力,县农牧科技局经管站站长、生态畜牧业办公室主任拉加,深有体味。

  “囊谦县拥有草场面积1663万亩(每亩≈0.067公顷,下同),年平均存栏牲畜约41.7万头(只匹),目前已成立了42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把草场、牲畜、劳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既降低了风险,又有利于牲畜保险、兽疫防治的广泛推广。”副县长永江介绍。

  2018年,囊谦县作为全省精神脱贫试点县,将破解禁宰惜售难题作为了工作重点。

  为鼓励出栏,打破禁宰惜售的传统观念,通过合作社和县农牧部门一个村一个村清点牲畜,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

  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一点一滴渗入到牧民心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变化。短短两年时间,牛羊出栏率达到31.8%,远高于正常年景。

  “扶贫要先扶志和扶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以及各方的协调下,我们把宣传做到群众家里,2018年距今,连续大规模出栏,达到了20万头以上。”县长欧格介绍。

  县农牧科技局局长才宁清晰地记得,率先出栏是从白扎乡的查秀村开始的。

  “我们准备在这个村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清点牲畜时发现这个村的牦牛数量接近8000头,严重超载的情况让我们心情沉重。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牵线,和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仅查秀一个村就出栏了近4000头。”才宁说。

  县委书记张琨明认为,牦牛大量出栏,在囊谦县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

  “发展产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抓精准扶贫首先要抓思想扶贫,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就为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张琨明说。

  “牛羊不出栏,把它们当宠物养,等于抱着金饭碗要饭吃。”阿旺认为。

  为了保证出栏率,拉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章程里明确规定,每年要出栏15%。

  “我们合作社现在有1700多头牛,去年出栏600多头,也是出栏最多的一年。以后每年都要按照比例多出栏。”吉曲乡万户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巴丁说。

  利用40多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囊谦县加大宣传新式牲畜饲养技术,改善畜群结构,淘汰杂畜,发展现代畜牧业。

  同时,推行出栏奖励制度,凡是出售自己的牛羊肉,在取得乡级证明后,每公斤补助2元人民币,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打到牧户卡里。县农牧部门协调联系省级龙头企业,同有销售意向的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购畜协议。

  曾在囊谦工作多年的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认为,“囊谦是全省牦牛最多的地区之一,是牦牛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因而囊谦的牦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囊谦草原牧民群众传统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正是全省畜牧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绿色发展的风向标。”

  据悉,结合“三区三州”、牦牛产业等项目,囊谦积极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已完成12个村牧户劳动力、牲畜、草原等折股量化工作。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积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是我们囊谦县发展牦牛产业的主导思路。”永江表示。

  通过项目支持,今年,囊谦争取了总投资6000万元的畜牧业产业发展资金,在全县打造15处千头规模标准化牦牛养殖基地,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每年可增加出栏万头牦牛,为打造全县牦牛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悉,到2020年,乡东坝乡“千头牦牛”工程及300多万的配套设施将全面落位并投入使用,届时又将大大提升牦牛出栏率,老百姓的致富路逐步拓宽。

  饲草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布卫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觉拉乡最远的村,有农田1570亩,牦牛6823头,是半农半牧的村子。全村350户1473人,70%的牧民加入了合作社。

  粮改饲项目实施后,布卫村用种出的草喂牲畜,减轻了村里草场的压力,有效缓解了草畜平衡,并为抗灾保畜提供了保障。

  2018年,合作社种了750亩燕麦草,除了供本社的牲畜使用,还通过县农牧部门,把剩余的燕麦销了出去。

  “牧民们第一次有了牧草上的收入,心里都高兴得很。”理事长吉尼玛笑着说。

  “他们合作社种出的牧草,大约有1500吨,够村上的6千多头牛吃三个月,相当于放牧时间可以减少四分之一,草场压力减轻四分之一。1500吨草,还够全县30万头的牛在雪灾时候吃两天。他们一个合作社种出的草,就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王民,给我们细细地算着账。

  “相比较其它县份,囊谦的牦牛多,草山不够用,但囊谦的优势在于耕地多,种草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才宁认为。

  2018年,囊谦县通过从上到下的齐心协力,调整了种植结构,从原来青稞、芫根为主的种植业,调整到以种植燕麦饲草为主,燕麦种植面积达到51000亩,还有试种的2000亩饲用玉米。

  “今年初的雪下得很大,玉树很多地方都受了灾,我们县上也有几个乡受灾,但我们没有害怕,因为我们储备的草料充足,牦牛没有死亡。”

  香达镇青土村鹏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才仁拉加,是村里的大学生,他告诉我们,去年合作社种了100亩的燕麦,除了供合作社的100头牛食用外,剩余的在春天还销往杂多等受灾地区,除了增加一些收入,也为抵抗雪灾尽了一份力量。

  才仁拉加说,早几年因为虫草价格好,村里许多人都不愿意种地,一些地都撂荒了。合作社流转了部分牧民的农田,去年还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种植燕麦和青稞,种地、收割都能很快完成。

  “我们的土地肥沃,离县城也很近,不应该让土地撂荒,我就是想通过合作社把整个村的种植养殖带动起来。” ”才仁拉加表示。

  王民介绍,粮改饲项目实施后,县上的5个合作社分别增加了2台中型收割机,实现了种草机械化的普及,大大减轻了劳动力,结束了镰刀割草的时代。

  2017年开始,囊谦加大了粮改饲力度。2018年,囊谦生产的1000多吨饲草料,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在2019年初那场罕见的大雪灾中,同样也受了灾的囊谦为杂多地区捐了300多吨饲草,给称多、曲麻莱、治多等地出售了近1000吨饲草。

  今年,囊谦进一步推进“粮改饲”项目,选定了种植条件较好的合作社,规范种植一年生燕麦等牧草4.3万亩以上、饲用玉米1万亩、芫根1万亩。建成以香达、白扎、毛庄、娘拉、觉拉等半农半牧乡镇为主的集中连片饲草种植基地2万亩。

  据了解,囊谦近年还逐步加大了耕地保护和撂荒地复耕力度,同时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草场流转的不同模式,稳妥推进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今年通过与乡村协调沟通,将觉拉乡四红村800亩撂荒地全部流转给香达镇达桥村合作社,使撂荒近20年的耕地得以复耕,并打造中小规模的饲草种植基地。还有白扎乡查哈村的近300亩耕地流转到另外一个村的合作社,毛庄乡的486亩撂荒地流转到香达镇青土村的康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里,进行饲草种植。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源,又给双方都带来了收入,多方赢利。”县委副书记马福良介绍。

  “党委领导、政府引导、部门推进、群众实践”,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绿色农牧业转变发展中,囊谦县始终按照这条工作思路,有条不紊地推进现代农牧业的重大变革。

  期间,从最初群众不愿意入股,到目前的争相入股,特别是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后,有效解决了制约地方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农牧民对这场彻头彻尾转变传统生产模式的变革有了更深的认识。当前, “关键在人,根子在草,前提在生态,出路在牛羊,核心是生产关系”的生产理念已然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囊谦县共有181家合作社,其中40家是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已圆满完成1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共有2444户农牧户11357人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整合牲畜24272头,可利用草场202.5万亩,禁牧草场达到133.2万亩,农田1.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