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恐为啥这么难?

22.11.2015  12:19

  11月13日,巴黎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导致数百人伤亡。11月17日,俄罗斯证实上月在西奈半岛坠毁的飞机是被恐怖分子用自制炸弹炸毁。1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又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事件。连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更扬言对伦敦、华盛顿等地发动袭击。恐怖分子的肆虐,迫使多国强化反恐措施,改变反恐布局,加强国际合作。

  自2014年以来,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相继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动空袭,但打击效果一直不理想。恐怖活动一直威胁全球,各国的反恐行动为何没能形成合力?在当今的反恐局势下,还能采取哪些措施以图打赢反恐的持久战?

  A、“各自为政”下反恐缺合力

  “美欧等打击IS的同时,希望巴沙尔政权的政府军在与IS作战的过程中能够耗费力量;俄罗斯也同样希望IS能够削弱叙利亚反对派的力量。

  “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感受到恐怖势力的极端凶残,美国利用道义上的优势和强大实力,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推动建立了“国际反恐联盟”。到2001年底,表示支持国家反恐、加入国际反恐联盟的国家就已经达到100多个,一些国家还同美国签订反恐合作协议,交换情报,相互提供支援。

  不过,到目前为止,国际反恐联盟并无固定组织、章程和固定不变的成员。各国在政治理念、体制、国家利益方面,对于何谓恐怖组织,如何与恐怖组织斗争,看法仍然常存在分歧。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肆虐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虽然出动军机进行多次空袭,但对“伊斯兰国”的剿灭一直没能形成合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田文林对新京报记者分析说,以美欧、俄罗斯为代表的国际反恐行动往往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导致反恐问题上国际社会难以形成合力。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为其提供武器装备甚至军事培训,希望借此推翻巴沙尔政权,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府。而俄罗斯则一直支持巴沙尔政权,反对政权更迭。

  政治立场和利益上的不同,导致美欧与俄罗斯在打击恐怖主义时“各自为政”,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也试图扶持各自支持的反对派武装或政府军。

  田文林指出,所谓“机会主义”态度,体现在美欧等国家在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也抱持着侥幸心理,希望巴沙尔政权的政府军在与“伊斯兰国”作战的过程中能够耗费力量,两败俱伤。在俄罗斯这边,也存在着同样的侥幸心理,希望“伊斯兰国”能够削弱反对派的力量。

  田文林表示,目前来看,仍然难以看到美欧与俄罗斯完全搁置争议的可能,双方可能会在反恐方面加大合作,共享情报或者划分打击范围,但只要无法搁置争议,在反恐问题上,国际社会仍然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但在如今面对的严峻反恐局势之下,双方应当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加大联合反恐的力度,在军事打击上绝不能放松。

  与反恐力量难以真正结盟、形成合力不同,“伊斯兰国”自兴起之初,就是跨越国境活动的极端组织。它的人员、物资、武器等,最初就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间自由流动。如今,随着“伊斯兰国”势力扩张,其国际流动性已经遍布欧洲、美洲、非洲等多个主要国家。

  不过,根据法国《费加罗报》11月14日报道,法国总统奥朗德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就反恐事宜进行交流。双方表示将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加强合作。

  俄罗斯副总统尤里·乌沙科夫则在11月20日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11月26日在莫斯科会见奥朗德,讨论有关对抗恐怖分子以及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有关事项。乌沙科夫还表示,普京和奥朗德将在11月30日在巴黎再度进行会面。而世界也在期待着奥朗德访问华盛顿和莫斯科能够成为建立反恐联盟的重要一步。

  B、反恐力量在网络上“失声

  IS利用推特、脸谱网等社交网络招募人员、募集资金、宣传极端主义思想的行为是一种网络恐怖主义。而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的网络反恐组织。

  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作为其招募成员、筹集资金、策划恐怖袭击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中,法国警方的调查就表明策划者利用网络、智能手机等互联网沟通工具来秘密策划恐怖袭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恐怖主义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网络恐怖主义的迅速扩张。

  事实上,网络恐怖主义或者说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恐怖主义的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在反恐层面,这一新现象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重视,更没有形成有效地、系统地网络反恐途径。

  早在1997年,美国加州安全与情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巴瑞·科林就首次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并指出网络恐怖主义是将“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无疑“伊斯兰国”组织利用推特、脸谱网等社交网络招募人员、募集资金、宣传极端主义思想的行为是一种网络恐怖主义。在“伊斯兰国”之前,“基地”组织就曾使用互联网散播其领导人讲话、在组织成员间传递信息。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发布领导人讲话、甚至人质斩首视频、发布网络杂志等。

  在知名微博客网站“推特”上,“伊斯兰国”的账号同样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一网站当成了组织的主要信息“发布端”。在这里,“伊斯兰国”能够与支持者直接互动,接受留言和转发,扩大恐怖主义思想的传播范围并提升传播速度。即使相关网站关掉“伊斯兰国”的相关账号,恐怖分子还可以随意注册新账号,立即“回归”社交网络。

  据媒体报道,在“伊斯兰国”内部,已经设立专人维护相关推特账号,并使用多种语言推送信息。“伊斯兰国”还制作了智能手机客户端,支持者可通过客户端直接接收恐怖组织发布的信息。

  2014年,美国情报机构曾逮捕多名尝试加入“伊斯兰国”的美国公民。这些人都声称是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伊斯兰国”的宣传信息。另外,“伊斯兰国”还向外界发布过一些成为该组织成员的西方公民国家录制的视频,吸引西方人加入。按美国媒体的说法,眼下“伊斯兰国”有1.2万至1.5万成员来自伊拉克以外,其中有100多名美国公民。虽无法确知这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社交网络上受到影响,但“伊斯兰国”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视频,制造的巨大影响力不容小觑。

  波士顿马拉松赛恐怖袭击案,也是查尔纳耶夫兄弟通过脸谱网站接受极端思想,自制了简易爆炸装置发动恐怖袭击。《纽约时报》将该案称为“社交媒体时代首例全方位互动式全国悲剧”。

  与“伊斯兰国”大肆使用互联网宣扬恐怖主义形成对比的,是反恐力量在互联网领域的“失声”。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的网络反恐组织。

  巴黎恐怖袭击过后,11月16日,国际著名黑客组织“匿名者”在网络上发布视频,表示向“伊斯兰国”宣战,称将会在网络上发起“有史以来的最大行动”。

  美国、欧洲等国家也形成了民众自发组织的在网络空间举报和删除“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散布信息的活动。但在网络空间中,国际社会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反恐行为和准则。

  针对恐怖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肆虐,不少反恐专家都曾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构建相对于恐怖主义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对网络空间的“共同治理”,对网络恐怖主义联合防范和合力打击。具体途径可包括加大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恐怖分子在哪里,做什么;政府可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追溯发布恐怖主义信息的帖子的源头,并及时删除和打击。此外,在各国间可以加大反恐信息共享力度。

  C、反恐宣传和教育有待重视

  “除了各国要加强对民众的反恐教育和普及,还要鼓励主流的穆斯林多发声,将对伊斯兰教义的解释权从恐怖分子手中夺回”。

  除了加大军事打击层面的合作、以及尽快构建网络反恐组织外,在意识形态层面开展针对恐怖主义的反恐宣传和教育也是目前反恐策略中急需重视的一环。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殷罡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以IS为代表的极端组织其扩散的根源在于其意识形态的宣扬有如癌细胞一般不断扩散,通过洗脑招募和控制大批追随者。要从根本上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从思想和宣传层面上推翻“伊斯兰国”滋生的土壤是必经之路。

  殷罡指出,除了各国要加强对民众的反恐教育和普及,还要鼓励主流的穆斯林多发声,将对伊斯兰教义的解释权从恐怖分子手中夺回。殷罡表示,要根除“伊斯兰国”的恐怖思想,就要从根源上夺回其对伊斯兰教教义的解释权,而这一点很难由美欧等基督教国家完成,必须依靠全球主流穆斯林的力量。

  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球穆斯林已经开始纷纷上传视频和发布信息谴责恐怖袭击。全球穆斯林也已经开始发声反对日益升温的反穆斯林偏见。如同一名伦敦穆斯林上传至网站的视频中所说,沉默不应当成为大家的弱点。我们应当大声发言,为主流穆斯林辩护。而这种辩护,也必将成为从“伊斯兰国”手中夺回教义解释权,赢得反恐战争宣传战的重要一步。

  五大致命恐怖组织

  “博科圣地

  袭击事件 453起

  死亡人数 6644人

  伤亡人数 1742人

  主要袭击地点:喀麦隆、乍得、尼日利亚

  “博科圣地”是2004年成立于尼日利亚的博尔诺州首府迈杜古里的伊斯兰极端组织,一直被认为是尼日利亚的“塔利班”,其头目阿布巴卡尔·谢考被美国政府以7百万美元的金额悬赏追缉。

  “伊斯兰国”

  袭击事件 1071起

  死亡人数 6073人

  伤亡人数 5799人

  主要袭击地点: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

  “伊斯兰国”兴起于伊拉克,前身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分支,后来趁叙利亚内战之际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如今控制着大片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领土。2014年2月,“基地”组织宣布与“伊斯兰国”断绝关系,因后者不接受其指导。

  塔利班

  袭击事件 891起

  死亡人数 3477人

  伤亡人数 3310人

  主要袭击地点:阿富汗、巴基斯坦

  1994年,奥马尔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省组建塔利班武装组织。1996年,奥马尔率塔利班武装攻占喀布尔,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15年8月,正当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即将启动第二轮和谈之际,阿富汗塔利班宣布首领奥马尔已“因病死亡”。

  富拉尼人武装

  袭击事件 154起

  死亡人数 1229人

  伤亡人数 395人

  主要袭击地点: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

  以游牧为生的富拉尼人与以农耕定居为生的农民经常发生冲突。富拉尼人武装通常闯入村庄,砍杀村民,烧毁房屋,随后撤走,每年致死人命数以百计。

  “青年党

  袭击事件 496起

  死亡人数 1021人

  伤亡人数 850人

  主要袭击地点:吉布提、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

  “青年党”是“基地”组织在索马里的分支机构,一直谋求在索马里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国家。该恐怖组织曾一度控制包括首都在内的索马里多个城市,后来在非洲联盟的军事干预下,失去了此前所占有地区。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智库“人性愿景”组织